入黨的初衷是一生的信仰
2021-05-26 16:11:29??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日,筆者來到老人沈頌萼的家中,老人鶴發雞皮,笑容可掬,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跟我們親切地打著招呼。 得知我們要來采訪,沈老提前做了準備,茶幾上還放著兩頁信紙,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記錄著沈老記憶中最深刻的事件。老人的大女兒也已經50多歲了,她告訴我們這是老人家為了接受我們采訪,特意花了好幾天準備的。 沈頌萼,出生于1931年7月,浙江省海寧縣鹽官鎮人,“我是1949年參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入的是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我當時還不是中共黨員,入黨需要組織上嚴格的審核,不是想入就能入的。我有強烈的入黨志愿,只能暗暗下決心努力工作,好好表現,等工作做出成績了,一定要入黨!”沈老對這個目標很執著,而終于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后,這個目標就轉化成他一生的信仰。 1956年,沈頌萼復員了,到了閩江水利工程局工作。“到了60年代,我的工資每個月有55塊,一家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感謝黨和政府。”說到復員后的具體工作,老人也饒有興致地說了很多。 在部隊的8年時間里,沈頌萼主要做文員工作,具體就是給戰士們掃盲。“那些小年輕70%都不認識字,我給他們上課掃盲,大約教了兩年。后來,我就到了軍械處管理火炮、武器,當了一名一級彈藥保管員,并成了倉庫主管。”據沈老說這個倉庫很大,儲藏了大量的彈藥。沈頌萼同時還擔任副班長,帶著一個班的工作生活,安排一天的輪崗換防,開生活會、學習等后勤工作。每個戰士的方方面面都要管,每一天的工作都很忙碌,特別是清理倉庫的工作很繁瑣很嚴肅,一個倉庫要全部點查一遍差不多要兩年的時間。有的炮彈時間長了,比如有的是蘇聯的,過了時效期的,就會變成“啞炮”,而這些就需要及時清理出庫,妥善銷毀。“解放后,倉庫里的武器用得相對沒有那么頻繁了,但是我們同志們仍然以戰時的狀態時刻準備著,及時查點、保養所有的武器彈藥,以便隨時可以保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工作雖忙,這個時期的生活已經比較穩定,沈老心里感到很幸福。 后來沈老又陸續去了江西水電站、閩江水電站工作,一直到1958年,蘇聯的專家把各行各業的專家都撤回去了,有很多工作組織就解散了,有技術的工人就去了小型水電站,而沈頌萼就來到了建陽縣紅旗采育場。 “當時的紅旗采育場也很大,工人就有180多人,加上干部、家屬差不多200多人。我來了以后就被安排管后勤,這就意味著要管這200多人的吃喝,基本2到3天就得出去采買一趟。當時是1961年,趕上3年自然災害的尾巴,有的地方有人還吃不上飯,所以作為采購員我還是有壓力的。生活物資緊缺,特別是豬肉,一直是搶手貨。平日里我們吃冬瓜,青黃不接的時候吃老筍干,到了年節,改善生活,就得靠豬肉。我就得四處想辦法上邵武等周邊縣市去買葷菜。我比較靈活,大家買不到的緊俏商品,我能買得到!”提到這個,老人的臉上不免浮現得意的表情。 “我在紅旗采育場一直工作到退休,在建陽生活了幾十年了,建陽現在有太多的高樓大廈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路上多了很多小汽車,有的時候我們這個小縣城居然也會堵車了!”建陽的變化讓老人感到不可思議:“當年我們來建陽,全縣只有一條窄窄的土路啊!而且新建的人民公園離我家很近,定期有噴泉表演,建陽的生活讓人感到越來越舒適了。”筆者敬佩地說:“這都是您和無數老一輩革命者打下的江山,后代青年才有這樣的幸福生活。您的故事需要講給我們聽,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感受到先輩們的艱難,以及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 畢竟年事已高,沈老不常出家門,平日則是讀書看報、看電視。看著播放的電視,筆者問老人喜歡看什么節目時,老人毫不猶豫地說:“時事新聞”。《新聞聯播》是老人每天必看的節目,老人每天都會關注時事,關心國家大事。老人表示,他們那個年代,每個人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家國情懷在老一輩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沈老想對黨說,我深情地熱愛中國共產黨,共產黨是人民的希望,靠著黨的政策,我們的生活才越來越好。希望現代的年輕人珍惜生活,學好科學技術,做好學問,推動國家建設發展得更好! 老人深情的對筆者說:“你們要有愛國精神,你們是祖國的未來。看到你們這群年輕人,我很欣慰。”(莊潔華)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