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考亭
2021-01-06 15:04:43??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時勢所變(大煉鋼鐵、文革“破四舊”加之修建電站),考亭四周青山合抱的大樹殘遭砍伐,風雨飄搖的考亭書院不復存在,僅剩下一座明代嘉靖年間修建的牌坊孤獨地煢立在麻陽溪畔。 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和煦春風吹拂下,考亭村逐漸復蘇起來。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單一經營的格局改變,考亭成為閩北“葡萄第一村”后,農民不僅種稻,還種上效益高的葡萄、桔柚等作物,從而逐漸脫貧。 連片的葡萄園位于麻陽溪畔的柳堤邊上。晨練中,如逢夏秋季節,常可看見當地果農肩挑著滿籮筐的葡萄從大棚下的葡萄園里進進出出。大紅大紫的大粒葡萄令人垂涎欲滴。 今年六月的一天,在一張醒目的“考亭阿連葡萄,誠信經營,不膨大,不催熟”廣告牌下,筆者接識了這位名叫張連福的中年人。 身材俊朗的張連福屬龍,話語不多,但給人感覺他精明干練。他祖輩均在考亭靠種田為生。改革開放前,僅靠幾畝種稻收入勉強維持生計。一家八口擠在一間土坯房里生活。改革開放后,他捕魚、種稻、外出打工都干過。在當地葡萄專家熱心幫助下,種上10畝巨峰良種葡萄。 張連福看到電視里有人開辟親子果園很掙錢,便靈機一動,每到葡萄采摘季節,除去按客戶商購需要外,也利用葡萄園在考亭書院附近的地理優勢,率先在當地開辟親子采摘果園。由于他種的葡萄專施有機肥,不噴農藥、不用膨化劑,因而果甜。加之服務熱情周到,價位不高,每天都吸引來不少居家在城里的游客攜妻帶兒進園體驗親手采摘、品嘗水果的樂趣。僅靠種果,年收入都在十萬元左右。他說:應游客要求,明年已計劃在葡萄大棚里安裝彩色燈,夜晚來此采摘葡萄的游客,既可以在現場采果品果,還可在大棚下品嘗自釀的葡萄酒,在卡拉OK的樂曲伴奏下,歡快跳舞。 而今,考亭村96%以上農民因靠種葡萄致富,家家陸續蓋起新房,使得該村村容村貌發生巨變!一排排紅藍色彩鋼瓦覆蓋的新樓房映照在麻陽溪的碧水中,呈現在翠屏山的綠樹前,煞是好看。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出現在閩北山區的腹地。 如果說:考亭走上富路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那么考亭變美更富,應該歸功于當地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兩山”理念,實施“水美考亭”的結果。 如今,麻陽溪畔的考亭村成為網紅打卡地。“以往考亭村景點較為分散,無法串點成線,借助水美城市建設,我們對麻陽溪進行生態修復和合理開發,在全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建陽區紀委第三紀檢監察室主任、考亭村下派駐村第一書記林澤勤說:“如今,考亭移步換景,麻陽溪猶如玉帶,串聯起考亭書院、觀書園、考亭古街、建盞文創園等文旅項目,游客紛至沓來。” 考亭夜游等景點的增設帶來的經濟效益,讓考亭村村民丁海榮已經直接感受到了。前些年,丁海榮與丈夫原先養了幾口魚塘,爾后,又開了一家農家土菜館。為了招攬生意,她使出渾身解數,學做鼠曲粿、筍絲鍋巴、河鮮魚等當地特色菜。但因游客少,生意依然蕭條。“自從家鄉旅游景點多了起來后,我經營的進發休閑農莊生意越來越好,游客到此品嘗我做的農家菜,應接不暇。這都得益于考亭這幾年旅游項目的不斷開發。”這位精明的老板娘高興地說。 “來!這里給我們拍一張。”即將當新娘的林小姐到考亭書院牌坊前及新建的觀書園等景觀帶拍婚紗照,“顏值”高的林小姐依偎在愛人的懷里,一臉幸福的模樣,笑得比春天還燦爛。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