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答卷
2020-12-17 09:28:28??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山區農村究竟怎樣發展? 讓村民們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同志凝望著村對面的青山說:“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2019年3月10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張林順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發言提起了這段往事。 “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張林順代他向鄉親們、向做擂茶的邱彩立大姐問好。 “鄉親們收到總書記的問候,都很興奮,放起鞭炮,像是過年一樣。”邱彩立笑著說,“在東南大學讀書的兒子還專門給我打來電話,說這是‘最高規格的問好’!” 前不久,邱彩立在縣里的文博小鎮開了一家擂茶館,生意越來越好。讀大學的兒子也成為一名正式黨員。說起現在的日子,她眉梢上都掛著笑。 在此次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細致地詢問了常口村的環境衛生整治、廁所改造等情況。 談起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依然語重心長:“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20多年過去了,“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在當地已成為現實。 常口村依靠良好生態環境,發展起林業、臍橙種植等特色產業,經營漂流、民宿等鄉村旅游項目。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事做、有錢賺,人均純收入比1997年增長了近10倍。 村部前一棵香樟樹下,村民們共同立起新的村規碑,上面寫著:“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永續利用,惠澤子孫。” 行走三明,滿眼都是綠色。 這座國家森林城市,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今年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80%,2015年以來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 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實現怎樣的發展?三明在實踐中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從三明市區驅車約30公里,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旁的萬壽巖山中的洞穴隱藏著“遠古的秘密”。 “北有周口店,南有萬壽巖”。18.5萬年前,古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今天,萬壽巖已是4A級景區,是福建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20多年前,文化遺產保護與礦山資源開發的矛盾卻異常尖銳。記者如今在現場依然可以看到,萬壽巖當年被削去山頂的殘留痕跡。 萬壽巖蘊藏豐富的石灰巖資源,當地一家鋼鐵廠從上世紀70年代就在山體上采礦,巨大的爆破聲始終不斷;而認為“山中有寶”、且難以忍受開采帶來的塵土污染的當地村民則持續抗議,并呼吁保護山體及洞穴古跡。 1999年,在當地組織下,考古人員在山中有了突破性發現:2000余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還有號稱我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約4萬年前的人工石鋪地面。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迅速作出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同志在批示中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 寧要保護起來的萬壽巖,不要眼前掙錢的石灰巖。 這家鋼鐵廠立即停止了采礦爆破,雖然這會影響工廠長期效益20億元以上。 “文物保護讓村里大變樣,現在年輕人辦起了農家樂,搞休閑產業,以后發展機會更多了。”71歲的巖前村村民王源河說。 新時代的三明,紅色與綠色交相輝映,工業與文明兩翼齊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相得益彰。 “作為老區,三明并沒有突出的發展優勢,我們也一直以‘中等生’來看待自己,但是沿著正確方向一路前行,我們就會不斷取得更優異的成績。”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說。 小城何以辦成大事? ——以改革為發展根本動力,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發展根本目的,攻堅克難、求變創新,不斷創造出新奇跡 12月8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沙縣)小吃旅游文化節開幕,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八方來客把沙縣這個小城的日與夜攪得火熱。 沙縣小吃曾經很“小”,從業者多是“泥腿子”出身,“小作坊、夫妻店”是標配,“一元進店、兩元吃飽”是最響亮的名號。 沙縣小吃如今很“大”,門店遍布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總數達8.8萬家,從業者超過30萬人,年營業額突破500億元。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