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儉戒奢從節糧愛糧做起
2020-09-18 10:40:43??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大量歷史事實表明,倡儉戒奢,克勤克儉,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條常理--小到個人發展、家庭幸福,大到國家繁榮、民族昌盛,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近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出重要指示,近日又對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提出明確要求。各地聞風而動,雷厲風行。有的號召黨員干部,爭當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的引領者;爭做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餐飲浪費的踐行者、監督者。有的組織“返鄉”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志愿者,走進飯館餐飲,開展“惜糧節糧,拒絕餐飲浪費”宣講活動,向不同食客發出同樣倡議,幫助人們樹立節糧愛糧意識。無疑,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有意義的。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看似小事,其實不然,它是一件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但凡常人,不論吃多吃少,天天都要與糧食“打交道”。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從某種意義上講,浪費糧食,就是“犯罪”。城鄉居民,不論是實現了小康,抑或是擺脫了貧困,都要切記“富時莫忘窮時苦”,不可因為衣食無憂了、生活富足了,就忘了勤儉節約,就可以鋪張浪費。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傳統美德,進一步樹立起“愛惜糧食就是為國分憂,愛惜糧食就是珍愛生命”的理念。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隨著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子越過越好了,腰包越來越鼓了,“節約”也好,“節儉”也罷,被越來越多的人有意無意遺忘或淡忘了。君不見,日常生活中,浪費糧食現象,不說比比皆是,也是屢見不鮮。匪夷所思的是,如今有人視勤儉為落伍,有人把節約當土氣。至于什么叫“饑腸轆轆”“食不果腹”,什么叫“揭不開鍋”“吃了上頓沒下頓”,很多人已忘到九霄云外了,早就沒有一點“印象”或“記憶”了。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全國14億人口,倘若每人每月節約1斤糧食,一年下來,全國就節約了近百萬噸糧食;這個數字,真是個觸目驚心!糧食,糧食,“糧”為“主食”。正因此,素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之說,這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國家,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經描述過糧食問題的重要性:一粒糧食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有道是,開源節流。忽視節儉,奢侈浪費,縱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再多糧食也會流而失之、揮霍殆盡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知那些不講節儉、浪費成習的人,是否想過,一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多少程序,要付出多少辛勞?民諺曰:“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節約或者浪費,表面看是物的問題,實質上是德的問題。而要樹立節儉的美德,戒除奢侈的陋習,最直接最有效的,是從節糧愛糧做起。(張桂輝)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