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補過的碗
2019-04-12 10:36:46??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生活中有一種傷痕累累、拆拆補補的碗。因為在那個貧苦的年代這種破了再補的碗,很多家庭都有。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物質豐富了,那種補過的碗再也看不見了。 長大后,另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布滿傷痕的碗,卻一直留在我這個出生低微生活不如意的人心里。社會是復雜的,人心是險惡的,你不害人,人家要害你。特別是如我這般的弱小的沒有靠山的女子,是注定要被有意或無意傷害的。如果把我的心比成一塊完好無缺的碗,那么這些年來,無情的生活卻給我留下滿是傷疤的碗。 那時老人常說:金貴的金碗、玉碗是皇上皇后吃飯用的,普通百姓家里也沒有這種碗。當然還有鐵碗,這個好像也沒有在平常人家里看到,可能是材料比較貴吧?或不易買到? 再有就是木碗,石碗,這種碗一般比較堅硬,打不破。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碗做起來比較困難。平時家里用的是大大小小的瓷碗。瓷碗容易碎,碎了就意味著沒有器具吃飯。所以從小就被告之,想要有飯吃,就必需抓緊自己的碗。碗成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因為它要陪伴著我們走過一世的人間煙火。有碗的日子總是陽光燦爛,鳥語花香。 小時候,吃飯時,只要一走神,左手不在護著碗,母親就會提醒,端好你的飯碗,不要打碎了。可是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你越是注意它,它就越容易出事。 有次可能是過節吧,吃早飯時,母親煮了一大碗的肉湯,吃到最后,我仰著頭喝碗底里的最后一點點湯,不想那碗從我的臉頰邊滑了下去只聽“啪”的一下,碎碗聲就從地上傳來,這聲音對我來說好像是某個惡魔叫出來似的,聽了那么怕人。我當時的臉就變得刷白,呆呆地不知要怎辦才好。記得有次去阿玉家里玩,她正在吃飯,為了快點吃完好跟我去玩,不小心打碎碗。只見碗一落地,那聲“啪”還沒響起,她的臉上就傳來一記響亮的耳光和一聲大聲的斷喝:“你要死啦,把碗打碎?”阿玉也不敢說話,忙著下桌,提著潲桶去喂豬。我也跟著出來,她去豬欄后還聽得母親在罵她的聲音。 而我的母親是趕緊鉆入桌子底下,找碗。“還好!不是打得很碎!”站起來的母親一手拿著破碗,一手拿著那一小塊顯三角形的碎塊,父親說沒事,可以補的。見我還呆著就拍拍我的頭:“碎碎(歲歲)平安。”母親把碗拿到水槽去洗。放在菜櫥的上層,等著補碗匠的到來。 有一天,真的吆喝從村尾傳來,補碗補臉盆啰!正在與同伴們玩耍的我趕緊跑回家,踮著腳尖拿出碎碗。 補碗匠見生意來了,就歇下擔子,往小凳上一坐,這碗很好,是江西出的,不過有年頭了。還好只碎了一塊,容易! 接著補碗匠從他挑來的黑乎乎的箱擔里,找出工具。說你這碗如果像補衣服那樣點上一塊不好看,我還是給你補好看來的,小女孩喜歡漂亮的碗的。看他拿出一根草繩,先把那碗捆了起來。 然后用繩木鉆子在碗上打小孔,那鉆頭“滋滋”響地在瓷片兒上冒著青煙。叮叮當當的聲音像是訴說碗對于人的重要。再看他麻利地取出銅釘,鉤住瓷縫,再抹上瓷粉,不仔細還真見不到縫。 補碗匠像是拿一塊寶碗一樣,極莊重把碗放到我手上。一塊重生的碗,四枚銅釘像裝飾的花紋,在陽光里閃著樸實的光。 后來,百姓的生活好了起來,就再也沒見到過補碗匠之類的人了。補碗匠,成了那個艱苦年代里的傳說。但這泛了黃的舊事,竟像一幅潑墨的往事,在我童年時光里留了白。 之后吃飯我就認準了那塊有著補丁的碗,我覺得那塊碗特別地美麗。是歲月和磨難把那塊破過的碗打磨得潤澤光亮。而心里那塊碗時不時被打碎,又補起的碗,竟然也于艱難中從傷痕處開出了一朵朵可愛的花兒,芳香著我平凡的日子。(陳理華)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