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清明,走竹林
2019-04-12 10:32:29??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在水吉一帶,還有聚清明的風俗。 聚清明,就是在清明節里,邀上八或十個姐妹,一起聚會吃飯走竹林。女人一輩子要聚清明三趟,分別為出嫁前、結婚后和做了奶奶外婆后這三個階段。同一年齡層的人一起聚清明,不混搭。聚一趟清明為三年,三年的清明節里十個姐妹一起聚清明,中間不間斷不換人,但不同階段聚清明的人員可以不同。老人們說,聚了清明才會有親人,“聚清明”本地方言與“聚親人”諧音。 我在十二歲那年和小伙伴們開始聚清明,我們邀了十個同齡人。一般能邀到十個人的話就不會只邀八個人,因為十全十美是最好的。 清明節前幾天,我們先商定好在誰家做吃的,然后報菜名,一人出一個菜,若有重復再調整。十個人就是十碗菜,第一碗大菜——炒底,由做東的人出,這碗菜有著特殊的含義,是必不可少的。炒底由地瓜粉絲、黃花菜、鮮筍、香菇、豆干、紅蘿卜、白菜心、花菜、五花肉絲、香蔥等十幾樣菜配炒而成,所以也叫聚菜。因為這道菜寓意美好,是水吉宴席里的精品菜,它象征著幸福團圓,和睦相處,和和美美,歡聚一堂之意。正合了我們聚清明的涵意,所以一定要有這道菜。十個一起聚清明的姑娘就像十姐妹一樣,親密有加,互相幫助。男人通過歃血為盟結拜兄弟,我們女生則通過聚清明互認姐妹。 出嫁前姑娘家聚清明幾個人就幾道菜,而婚后的少婦們聚清明菜會更多,除了每人一個菜外,誰生了孩子要另外加菜。奶奶外婆們聚清明也有加菜的理由,得了孫子的也加菜。 姐妹們一道道菜品過去,或贊不絕口,或提建議。邊吃邊交流,不亦樂乎。三個女人一臺戲,十個女人真是唱大戲了,只差沒有把屋頂給掀翻。姑娘們聚一起,話題單純,說的是些小兒女心事;少婦們的話題可就多啦,老公孩子公婆小姑,真是說也說不完;奶奶外婆話題更多,外加上兒子媳婦孫子。聊天中,遇有高興事與大家分享,逢難解的生活難題有大家幫助開解,就算有傷心之事,姐妹們也一起分憂。在吃喝中開懷,在聊天中舒心,聚清明聚清明,越聚越開明啊。 吃過聚清明的午餐,還有重要活動——走竹林。竹林不僅僅屬于魏晉隱士,也屬于聚清明的姐妹們。我們也崇尚竹的高雅有節、清秀挺拔,寧折不彎。這也是聚清明這一民俗活動的意義所在。 聚清明,走竹林,越走越清明。 漫步青幽的竹林,聽著竹露清響,讓帶著竹葉清香的春風,蕩去一身濁氣,人變得清凈清明。難怪蘇東坡會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竹林,還是團結的象征,“竹”由“個”“個”組成,缺一不可。聚清明的姐妹們,要團結互助,相互關心愛護。 走竹林,找新筍;筍出土,人出頭。摸摸新出土的筍尖尖,我們也將像筍一樣出人頭地,生活有奔頭。 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穿梭于竹林中,靜謐的山野頓時活了。火紅的迎春花,艷艷地點綴在翠竹間,像姑娘們的熱情一樣點燃春天。采一朵迎春花別于發際,互相打趣地唱起兒時的童謠: 春子花(迎春花別名),春二娘, 七姊妹挑麻甕(襪筒)。 挑來挑去一般般, 敲鑼打鼓去南山。 南山碰到一幫回恩娘, 不吃建陽菜,要吃筍子炒腌菜。(曹長美)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