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茶(二)
2019-03-14 11:18:45??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書法界里喝茶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受歡迎。微信圈里,書法家常曬的一項就是喝茶,有好茶吆喝書友一起來喝,很能打動人,好茶共品其實是一種樂趣,一人獨自喝,索然無味。我曾經(jīng)看到微信公眾號里的文章這樣寫道:“人生如茶,一節(jié)茶骨,就是一段記憶。”“待我老了,退出江湖,帶著香茗,歸隱一個情景俱然的鄉(xiāng)下。”第一句讓人感慨,第二句富有詩情畫意,意境高遠。 大紅袍茶耐泡。大紅袍母樹需專門的制茶師制成茶葉,才能價值連城,否則也只是一堆樹葉。泡好茶,需懂品的人才知它的好處,否則就是一杯水。品茶,是要有豐厚的內(nèi)蘊,一泡普通的茶,香氣很重,有些人覺得好喝,會誤以為它的珍貴,或者是極品,或因為感覺不太好,隨手贈予他人,這對不懂茶的人是常有的事。一般的人喝茶,更多的是看茶葉的包裝與寫著的來頭,都很有可能被誤導。喝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很多時候,欣賞書法也如同品茶。初學好壞,更多是從筆法、結體上看,所以,館閣體一類的書法,在一般人眼里,就是最美的。實際上,欣賞一種書法的好壞,須從精氣神的層面去品賞。書法看出人品,書中讀懂學識,又是一個更高的境界。 書法其實不容易真正讀懂,可是大家都覺得很懂,這是社會存在的一個通病,對書法缺少敬畏之心,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特別是對書法學到一點皮毛,自己又覺得非常懂書法的人,不可一世,膽量可不小,大草也敢寫,而且自命不凡。對于他們的勇氣,我想還是要點贊。這像學英語,不張嘴說,永遠也不會講。寫出來,別人點出毛病,慢慢就進步了。書法要怎樣看呢?我想讀懂矛盾中又和諧統(tǒng)一的內(nèi)容,就是深入其里,對提高書法的認識會大有幫助。這點往往讓我們忽視。如果是不懂裝懂,頂多一個字匠,作品就像復印機里復印的紙張一樣,機械重復,對書法藝術發(fā)展危害最大。書法是線條的藝術,一百個人用同一根毛筆寫同樣的內(nèi)容,得到的是一百種不同的樣式風格。東漢著名書法理論家蔡邕在《書法九勢》中有這樣的論述: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筆法上,提按使轉,起行收,方圓、曲直、藏露、粗細、正斜、輕重、緩急、提按、頓挫等等用筆技巧都在詮釋著矛盾統(tǒng)一的原則。字法,即結體上,有大小、高低、疏密、正欹、開合等等矛盾關系的存在。結體需要作者去用心總結排布。點畫呼應,順勢而生,平中寓險方為好。不僅如此,一幅字中出現(xiàn)相同的字一定要有變通,《蘭亭序》里同樣的一個字,絕沒有相同的寫法,才能千年不朽。粗看一張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的章法。章法上如果平常,很難吸引人去關注用筆結字等其它方面。這一點在行草書中表現(xiàn)尤其明顯。章法上強調虛實相生、對比呼應、有斷有連、參差錯落、動靜結合、節(jié)奏變化、塊面對比等等因素,章法吸引人,作品頓時增色不少。墨法方面體現(xiàn)在濃淡、干枯、潤燥、晦明對比之間。這是我們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可以讓墨水變得豐富多彩。墨法與章法聯(lián)系緊密,章法中的虛實輕重塊面有時候要借助墨法來體現(xiàn)。在技法上達到一定水平,書法的提升,最終比的是格調與品位的提升,要求書法家在學問上多下功夫。 武夷巖茶喝到極致,是品出水順滑、厚實及回甘,這些元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有多喝是不能感知的,只有喝到一定境界,才能體會。書法決不是簡單的,每個人對書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一定要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才明白,書法中的共性與個性。為什么經(jīng)常有人說干部體,其實就是只學會了書法的皮毛,而未深入書法的骨髓里。俗話說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書法沒有一頭扎進去,一顆心沉下去的釘子精神,要真正學好都是空話。書法雖博大精深,代表了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但并不是荒野,無路可尋,取法乎上,這就是千百年來古人學書的明示。古今成大家者,哪位書法家不是這樣做的,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酬創(chuàng)作,終生如此,告訴我們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沒有古法的創(chuàng)新,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支榮慧)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