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武夷秘境品牌 做文化旅游文章
2018-01-23 11:29:15??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王江江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深挖文化旅游內涵 一位哲人說過,沒文化底蘊的旅游,就沒有生命活力。 黃坑具有豐富的朱子文化、畬鄉文化、民俗文化、竹箸文化、紅茶文化資源,只要充分挖掘、宣傳、包裝,就一定能形成獨特的文化旅游品牌。 朱子文化。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朱熹與與夫人劉氏墓位于黃坑鎮后塘村,與老子墓、孔子墓、王明陽墓并稱為“中國四大圣賢古墓”。 1985年進入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子林項目由朱子墓、文公紀念館(龍歸堂)、朱子公園三部分組成,總面積200多畝。每逢清明,世界各地的朱子后裔匯集于此,紀念先祖,場面盛大。每年到此拜謁朱子的游客近30多萬人次。 竹箸文化。黃坑鎮素有“林海竹鄉”的美稱,全鎮擁有毛竹林面積17萬畝,毛竹立竹量達2100萬根。這里有最悠久的制作竹筷的歷史,在全國竹筷行業中頗負盛名。目前黃坑鎮擁有竹加工企業大小80余家,年加工毛竹200余萬根,從業人員3000余人,竹筷花色品種超百種,產值超 3億元。2005年成立了建陽市竹制品行業協會,吸納會員80余家,創建了“孟宗竹”和“黃坑”兩個竹筷著名商標。全鎮竹筷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5%,被譽為中國竹筷第一鎮。 紅茶文化。黃坑是個老茶區,產茶歷史悠久,紅茶、綠茶、烏龍茶三大類品種齊全,自唐開元元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正山小種紅茶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文化歷史,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紅茶之一。坳頭村地處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是正山小種紅茶發源地之一。正山小種為紅茶之鼻祖,在17世紀以其特殊而迷人的香味馳名世界,遠銷歐洲數國,成為英國皇室御用飲品。坳頭村正山小種紅茶在“人文中國茶香世界”中華茶文化評選活動中,榮獲“凱捷杯”第二屆中華茶文化紅茶類金獎。 美食文化。與很多地域不同,黃坑外來人口眾多,有莆田移民以及外省到此定居務農經商諸眾,因此黃坑的菜系更加多樣,口味也更加獨特。人口的融合,使得黃坑的美食既有閩北菜系的富厚也融合了莆田菜系的鄉野氣味。蛇宴、茶宴、莆田鹵面、燜豆腐等等,品種繁多,風味迥異,享有盛名。2017年3月,黃坑鎮舉辦了首屆美食大賽,參賽選手全部來自本地百姓,以本地食材為主料,既體現地方傳統美食文化,又結合現代飲食文化需求,色、香、味、質、養俱佳。“舌尖上的黃坑”讓各地游客贊不絕口。如今,黃坑大力推行“朱子鴻儒宴”、“黃坑野味餐”、“黃坑農家宴”、“黃坑移民餐”等四大菜系。 畬鄉文化。黃坑鎮三峽村是畬族民族特色村,每年“三月三”,村民都會蒸制烏米飯,合家共餐,饋贈親友;舉辦舞會,集體對歌,歡度節日。除了吃烏米飯、唱山歌、祭祀祖先外,畬民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搗擂茶、吃擂茶,歡歌笑語,一派祥和,像過春節一樣熱鬧,吸引眾多游客參與或觀賞。 水域文化。黃坑鎮境內水域資源豐富。主要有五福洋水庫,蓄水600多立方千米,海拔高達800余米,是福建省地理位置最高的兩大水庫之一。山光水色相映襯,一葉扁舟弄朝夕。魚群銜尾而戲,人物相歡無礙。在藍天碧水的映射之下,游人倍享劃舟垂釣之樂,是一個修身養性的天然釣場。雷公口水庫四周青山環抱、樹木榛榮、藍天碧水、空氣清新、景色怡人,觀賞庫水從80多米高的大壩傾瀉而下,其雄偉景象足以撼人心魄。目前正在加緊建設響鼓水世界。 特色文化,成為黃坑一張張含金量極高的旅游名片,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八方游客慕名而來。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