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那邊紅一角
2017-02-27 11:43:34??來源: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紅土地?蘇區巡禮 建水那邊紅一角 建陽地處閩北地理中心,武夷山南麓。東鄰松溪、政和,南接建甌、順昌,西連邵武、光澤,北界武夷山、浦城。別稱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1949年5月11日建陽解放后,兩度為地區行署所在地,1994一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縣級市),下轄8個鎮、3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193個村委會、22個居委會及3個國營農場,總人口33.92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畬、滿、回、苗、壯、蒙、侗等21個少數民族,約5600多人。境內山脈縱橫交錯,河流眾多,閩江建溪上游的崇陽溪、麻陽溪、南浦溪貫穿之間,素有“閩北糧倉”、“嘉禾之鄉”、“林海竹鄉”美稱。 建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華天寶。遠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勞作、繁衍、生息。建陽史稱是朱熹、蔡元定、劉爚、黃干、熊禾、游九言、葉味道等“七賢過化”之鄉。與孔子齊名的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長期在建陽興辦書院,創建了“閩學”,逝世后安葬于此,建陽因之稱為“朱熹故里”和“南閩闕里”。宋代以來麻沙、書坊雕版印刷全國聞名,“建本”圖書遠銷海內外,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有“圖書之府”美稱。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系建陽童游人。建陽水吉、池中、后井一帶曾是南宋時期八大名窯址之一,這里出產的以兔毫盞為代表的黑釉瓷.被譽為“瓷壇明珠”。 建陽是塊革命的“紅土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閩北革命的中心地之一,閩北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中央蘇區縣。這一時期,在今建陽境內活動的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組織最多時有110個,其中縣級8個,區級12個,鄉級90個,蘇區總人口55000人,占當時建陽縣總人口的52%,紅色區域面積占今建陽轄區面積的四分之三。中共建陽縣委、縣蘇是當時閩北基層黨組織、政權組織建立最完整、持續時間最長的縣委、縣蘇之一。 建陽蘇區為中央蘇區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組織的穩固和擴大,為閩北革命根據地“紅旗不倒”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