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糖
2017-01-17 11:55:56??來源: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年關日漸來臨,大家又開始忙碌著準備年貨。超市里賣糖的攤子前人來人往,采購的人絡繹不絕。說實話,現在我很少吃糖了,所以也沒去買,只是看了看,有股懷舊的味道。 小時侯家里有三種糖,冰糖、白沙糖,還有一種自制的紅糖。冰糖是必備的,因為夏天中暑,母親從放在菜櫥的罐子里取出一小塊冰糖,采一點蒲公英,洗干凈,一起放到冰涼的泉水里,待冰糖全部化開,喝一碗,甜甜的帶著一點青草味,解暑的效果非常好。偶爾,我拿出一小塊,含在嘴里,慢慢把冰糖化了,解一回饞。白沙糖主要是家里早上吃稀飯時放入,當作配稀飯的菜了。 紅糖都是家里自己做的,一般一年做個百把幾十斤。其實老家地里的甘蔗有兩種,一種是紫皮的,更細一些,兩節點之間距離頗長,質地比較堅硬,咬不動,不適生吃,專門用來榨糖。另一種是綠皮的,既可以榨糖,也可以拿來吃。小時侯,我的牙真好,一根一米多長的甘蔗,分成三段,我一口氣都能吃掉。現在看到甘蔗,有非常想吃一段的欲望,那用牙把汁水擠壓出來,吸入腹中的感覺,確實是解渴,很爽快。現在自知廉頗老矣,咬不動了,不敢輕易下手。綠皮甘蔗可以分三段,根部、中間、尾巴,一般來說,尾巴不太好吃,不甜,含糖量低;中間最好,既甜,節點之間距離最長;根部要用刀把帶著根須的皮削了,才能吃。 做糖的季節在冬天,田里的莊稼都收割完的時侯。父親每年都會種個一畝多,伺弄得很好。村子有一個固定的場所,專門制紅糖的。在整個村的中心地帶,下面還有好多的自然村,各村把甘蔗運到這里加工,一天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甘蔗先要用機器把蔗汁壓榨出來,然后用紗布過濾。熬煮的鍋一排連著,大概有七八口,燒火的口卻只有一個。其實熬煮的順序是一個從外到里的過程,靠進進火口第一道鍋把在熬煮蔗汁時出現的氣泡撈掉,接著把汁水舀到里面的鍋,繼續熬煮。越里面的鍋,水份越少,濃度越高,最里面的一口鍋蔗汁已變得非常稠密,顏色從白色變成金黃色了,攪拌也很費勁,可以出鍋了。冒氣泡的糖漿被舀進一個木質的推車里,再用特制的鏟子翻攪糖漿,均勻冷卻后,倒入方形不太高的木盒里,鋪平糖漿,等到完全冷卻結塊,就用小刀劃成一塊塊的長方形,制成了紅糖塊。木盒先要鋪上一層白紙,這樣取出糖時方便,不會粘在盒上。木盒里冷卻的糖一般要放一天,才能取出,用籮筐挑回家。每家做的糖都會做個記號,是哪一口鍋,都是清清楚楚的,當然,大人要在場,從頭到尾看著自己的甘蔗從田里砍出,到挑糖回家,才完滿結束。剛拿回家的糖,雙親允許我們隨意吃。雖說也是甜的,但紅糖,咬去軟綿綿的,沙沙的感覺,口味大不一樣。品嘗了豐收的喜悅后,把糖放入一個大瓷缸里,密封起來,放在陰涼處保存,當年都可食用。 實際上沉淀深厚的紅糖帶著黑色,老家人更愿意用本地話稱其為黑糖。快過年時農村人都有做年糖年餅的風俗,用的就是紅糖與熬的麥芽糖混合在一起,需要的量是最大的。過重陽節時,也有蒸糕的風俗,用的也是紅糖。在城里生活了幾十年,家里再也沒有做這些,都是到超市里買一些年貨,看上去很豐富,但真的不是那么地道,吃不出家里做的那種風味。故鄉的風物都是值得懷念的,帶著感情的,那些味道不是說要忘就忘得了,它已經深深植入我的記憶之中了。(支榮慧)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