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邵順建游擊區開辟的前前后后
2016-08-03 10:54:05??來源: 責任編輯:建陽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邵(武)順(昌)建(陽)地區指邵武、順昌、建陽三縣交界地區的朱坊、二都、三都、黃坑、界首、書坊、莒口、徐市等一帶鄉鎮。由于地處偏僻、山高林密,因而這些地方,早在1931年就建立了區、鄉蘇維埃政府。 1934年秋,中央紅軍主力退出中央蘇區北上長征后,閩北蘇區大小城鎮和交通要道立即被國民黨軍隊占領。1935年春,國民黨反動當局對閩北蘇區又進一步采取了極為毒辣的手段,將小村并到大村去,在大村和交通要道上建立據點,構筑碉堡,設置封鎖線,駐扎重兵,對紅軍游擊隊進行反復“清剿”,企圖對蘇區群眾采取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來困死、餓死蘇區軍民。在國民黨周志群新編第十一師的“清剿”下,蘇區局勢越來越嚴峻。邵武縣委及獨立營被迫撤到邵武二都楊家村山上隱蔽休整。1935年4月,經過一段短時間的準備以后,邵武獨立營除留下一個連留守,其余二個連漏夜行軍,下半夜到達邵建公路邊,越過麻沙、界首之間的封鎖線。4月下旬的一天,當部隊折轉向西,計劃挺進邵武的朱坊,經過華家山時,突然遭到民團和大刀會的伏擊,由于獨立營新兵多,隨部隊行動的干部多,缺乏實際戰斗經驗,再加上槍支彈藥少,難以及時組織強有力的反擊,致使部隊受到了損失。 當獨立營撤退到建陽界首附近時,遇到了閩北獨立師師長黃立貴、師政治部主任曾鏡冰率領的獨立師主力部隊。好不容易盼來了主力部隊,獨立營的干部、戰士個個喜出望外,遭到伏擊戰斗失利所產生的沉悶氣氛一掃而光。 獨立師黃立貴師長在聽取了邵武縣委領導匯報以后, 黃立貴認為:充分利用三縣交界的復雜的地理環境,采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必定能將這片地區開辟成敵后根據地,與老區結成犄角之勢,牽制國民黨軍對老區的“清剿”力量。 根據黃立貴師長這一戰略指導思想,1935年5月立即組建了邵(武)順(昌)建(陽)縣委,統一領導這一地區的斗爭,任命劉新友為邵順建縣委書記,將邵武獨立營的兩個連擴編為邵順建獨立營,并根據工作發展情況,在建陽的華家山,貴溪、饒壩、黃坑和邵武的朱坊等地組建區委。華家山區委駐地為東游村,區委書記劉某,副書記林敏,主要活動在東游、華家山、十八排、唐科、下洋、新廠仔、下坑等地。貴溪區委書記陳鳳鳴,區委設在書坊南門丁厝,主要活動在南門丁厝、貴溪、花園嶺、嶺根墻、蔡墩等地。饒壩區委書記張家財,區委駐在西門丁厝,主要活動在西門丁厝、饒壩、水北等地。黃坑區委書記吳秀珍,區委駐在黃坑的蕉溪、際下、苦竹坪、山凹等地。朱坊區委書記陳德行,區委駐在上山坊,主要活動在坑口、池下、里蘇溪、桂花橋等地。 黃立貴師長在邵順建縣委成立后,便率閩北獨立師一團主力于5月離開邵順建地區,向建松政地區挺進。邵順建縣委、縣獨立營和各區區委相繼成立后,根據新區的情況,縣委廣泛發動群眾,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 與此同時,邵順建縣委大力發展黨組織,積極發展培養苦大仇深,忠誠老實、對共產黨有相當認識、敢于獻身革命、有一定活動能力的貧農、雇農、手工業工人,將他們吸收到黨組織中來。邵順建縣委先后在建陽書坊的南門丁厝、西門丁厝、花園嶺、嶺根墻、貴溪、華家山、東游和邵武的上山坊等地,發展了一大批秘密黨員,建立起黨的支部或黨的小組,開展黨的工作。特別是1934年之前,閩北獨立師某部指導員郭松品在書坊南門丁厝一帶發展的黨員陳鳳鳴和鄭明仔、陳和盛等人,在開辟書坊一線的工作中,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是本地人,又是貧苦出身,對當地情況十分熟悉,人緣關系也很好,當地群眾都十分信任他們,擁護他們。紅軍游擊隊每到這一地區,他們就立即發動群眾參加革命工作。他們為部隊提供了不少情況,提出了許多切合當地實際的好建議。 1935年8月,閩北分區委及時作出“挺進外線,開辟新游擊區”的決策,指示邵武縣委及獨立營,挺進到邵武、順昌、建陽三縣交界地區,開辟新的游擊根據地。為了適應斗爭的需要,邵順建縣委還建立了一支群眾性的秘密武裝,他們先后在建陽縣的南門丁厝、西門丁厝、花園嶺、貴溪、嶺根墻、蔡墩、華家山、東游和邵武縣的上山坊等地,經常配合紅軍主力和游擊隊的活動;有時縣委還組織他們去打擊一些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提高他們的階級覺悟,增長他們的才干,使之成為開展游擊斗爭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 在游擊斗爭中,游擊隊還逐步學會并掌握了分化瓦解大刀會和爭取保甲長嚴守中立的策略。邵順建地區的大刀會與閩北各地的一樣,是一種落后的群眾組織。他們原來也是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剝削壓榨,在迷信思想的支配下組織起來的類似綠林好漢一樣的組織,抵抗官府,抗租抗稅。但是,因為這一組織受到迷信思想的控制,加上組織的成分復雜,滲入許多地痞流氓,受到“受壓則上山為匪,招安則下山為官”的思想支配,后來逐漸被反動勢力所收買利用,成為對付紅軍的工具。邵順建縣委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對策,堅持打擊與爭取相結合的原則,對盤踞在書坊、茶布、朱坊等處最反動的大刀會,給予狠狠打擊。而對于一般會眾及保甲長,則給予教育,說明共產黨、工農紅軍是為窮苦人打天下,而當民團、大刀會則是為土豪作看門狗,若是繼續與紅軍作對,就是出賣自己親人,絕沒有好下場的道理。這些人經過教育后,思想認識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華家山、東游兩股大刀會武裝外,其他各股大刀會武裝基本上被瓦解,再也不與紅軍游擊隊為敵了。對于一些有血債又有極大民憤的土豪和聯保主任等,縣委則堅決給予打擊;而對于一般的地主豪紳和鄉保人員,有時把他們集中起來給予教育,說明利害關系,要他們捐獻一些錢物,補充游擊隊給養,或要他們代采購一些必需物資,然后交保釋放。事實證明,經過教育釋放的開明紳士和鄉保人員,絕大多數都采取了中立或不敢公開反對紅軍游擊隊的立場,從而使我根據地以堅持和鞏固。 在游擊戰爭這一特殊的形勢和環境之中,邵順建縣委和各區委成立后,還動員吸收一些貧苦農民中的年輕的子弟參加縣區游擊隊。在東游、貴溪、饒壩、朱坊等區都先后建立起一支有10至20名貧農子弟參加的區游擊隊。這些新游擊隊員,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訓練后,經常配合紅軍和縣獨立營作戰。邵順建縣委和各區委由于擁有這一支土生土長的游擊武裝力量,并能夠按照要求做到“戰時打仗、平時生產”,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游擊根據地也因此能夠不斷地得到發展與壯大。 1936年6月,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黃道在政和洞宮山附近與閩東游擊隊領導人葉飛會面,會商了閩北、建松政與閩東三塊根據地的聯合問題后返回崇安,宣布成立了中共閩贛臨時省委,并決定閩北成立4個分區委和4個軍分區,分別以汪林興、黃立貴、吳先喜、王助為各分區委書記。閩北紅軍獨立師改變建制,下設一、二、三、四4個縱隊。1936年10月,奉省委通知,以邵順建獨立營為基礎,組建閩北獨立師第六縱隊。1937年5月,省委決定中共邵光縣委為邵武中心縣委;中共邵順建縣委改為中共順陽縣委,由吳維全接任縣委書記。6月根據中央長江局東南分局的指示,中共閩浙贛特委和中共閩東特委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中共順陽縣委書記由張家財接任。1939年9月,張家財調任中共邵武中心縣委書記,由劉水生接任順陽縣委書記。1942年5月,省委為加強與書坊當地的聯系,任命陳和盛接任順陽縣委書記。期間,順陽縣委為配合福建省委在書坊太陽山整風和舉辦第五期武夷干校,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1943年5月國民黨頑固派集中20個團兵力對閩北發生了第三次軍事圍攻,在掩護省委撤出太陽山,保衛紅色政權過程中,順陽縣委書記陳和盛與妻子(時任邵光建縣委婦女部長)何玉蓮不幸被捕,均殘遭殺害。在這次駭人聽聞的“書坊慘案”中,順陽縣區委組織遭受嚴重破壞,300多名革命群眾被捕,20多名黨的干部被殺或被活埋,迫使當地革命組織轉為地下活動。(區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