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付滄洲 ——朱熹《水調歌頭?題滄洲》詞賞析
2016-03-29 10:27:47? ?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吳楊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富貴有余樂,貧賤不堪憂。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何似鴟夷子,散發弄扁舟。鴟夷子,成霸業,有余謀。致身千乘卿相,歸把釣漁鉤。春晝五湖煙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盡悠悠。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p> 這首《水調歌頭?題滄洲》詞是紹熙五年(1194)11月,朱熹被罷免朝廷侍講,回到建陽考亭不久后想到朝廷奸臣當道,官場傾軋,對仕途失去信心時寫就的。這位一生追求儒家學說的思想家、教育家站在位于考亭麻陽溪畔的龍舌洲上,思前想后,覺得不能在朝廷建功濟世,還是著書授徒,光大理學才是正道。當年12月12日,朱熹傾囊在龍舌洲上建成了“竹林精舍”。精舍四周,種滿了竹子。他帶門生聚集在竹林下傳道講學?;蛟S顧及到同佛典所載如來講法的竹林精舍同名,不久,他將龍舌洲改名滄洲,將“竹林精舍”改名為“滄洲精舍”。 他將自己寫的《水調歌頭?題滄洲》刻在精舍大門石碑上。并自號“滄洲病叟”。發誓從今往后,“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 朱熹在寫該詞時,首先仰面感嘆:“富貴有余樂,貧賤不堪憂?!备毁F則樂有余,貧賤則不堪其憂。樂與憂,乃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言。誰知宦途莫測,為官者,隨時都有禍從天降的可能。他策杖徘徊在龍舌洲上,望著奔流不息的建水……感到眼前所見的,并非閩北的建水,而是當年屈原被流放的汨羅江;是當年嚴子陵郁郁不得志而回歸釣臺的富春江;是當年范蠡功成名就后為避禍的太湖水。因而,作者巧借三個歷史典故,喻意宦海深不可測的道理。一是“東門黃犬”,這是有關秦國丞相李斯的典故。他曾為秦始皇平定六國,定郡縣制,統一文字等立下汗馬功勞。秦二世時,“指鹿為馬”玩弄權術的趙高誣李斯謀反,將其腰斬于咸陽市中。臨刑前,李斯對次子嘆曰:我多想再同你一起,牽著獵犬去上蔡東門外打野兔?。∑涠恰叭A亭鶴唳”,西晉吳人陸機任成都王司馬穎,后將軍兼河北大都督。有戰功,后與長沙王司馬義決戰時兵敗,被司馬穎所殺。陸機生前常游華亭(今上海松江縣)別墅觀鶴,臨刑悔恨莫及,傷痛不已,曾說,多想再聽一聽華亭鶴唳,然這一愿望自然只是個泡影。其三“鴟夷子,散發弄扁舟”一事,鴟夷子就是范蠡。他曾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滅吳,功不可沒。然范蠡高明之處在于他深知勾踐只能同患難,不能同安樂,功成名就之時,便改名鴟夷子。駕一葉扁舟不辭而別,泛游于渺渺太湖里。 范蠡助就越王勾踐滅吳,終成霸業,全憑他的計謀。越王以千乘卿相極言范蠡功成回國。千乘:春秋時,稱小侯國為千乘。卿相:執政大臣。位高權重,可他卻急流勇退,浪跡五湖,拿起釣竿到太湖里釣魚去了。不論春秋還是晝夜,觀云望月,樂得盡悠哉。想到一生坎坷之路,屢遭奸人陷害,朱熹拄著拐杖,擊節長嘆宦途之幽險,福禍之難卜,以古為鑒,將人比己,決心永遠拋棄那是是非非、勾心斗角的“人間事”,在考亭筑滄洲精舍,專心致志地研究理學,著書立說。 讀罷全詞,筆者感覺到朱熹之所以在下半闋以較多的筆墨重復了范蠡的故事,一來是抒發自己無比的感慨,二來是為了表達自己與范蠡迥然不同的人生觀。他不做浪跡天涯者,而要繼續行圣賢之道,繼承孔孟之絕學,為他的道學集大成而鞠躬盡瘁。全詞形象鮮明,意境獨特,言辭激越,據典喻今,特別是從客體形象中映襯主體情愫的寫作手法,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據《文公行狀》載:慶元六年三月(1197)名噪一時的“慶元黨禁”,已將朱熹及其弟子蔡元定等五十九人一并打壓多時。朱熹列為“偽學之魁”,革去官職,其得意門生蔡元定受牽連發配至湖南道州。當月十七日,蔡元定從容上路。臨別前,朱熹率弟子百余人為之餞別壯行。朱熹捧杯飲酒時,再次唱起了這首《水調歌頭》,“富貴有余樂,貧賤不堪憂……” ,“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時,他的弟子們先由低聲應和,漸至擊杯高歌,使得在現場的數百名送行百姓無不動容,哭泣成聲。 上圖為朱熹手跡詞文。 □李加林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