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坊饒壩:昔日垃圾圍村 現在瓜果飄香
2015-11-02 16:04:25??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如果你來到這兒,定會找到了藏在心里多年的鄉愁。一條清澈的彎彎小溪流淌,穿越整個古村落;村里,黑瓦白墻,古磚砌成的小院,石頭壘起花臺,一棵棵盤根錯節的百年大樹站成了風景,風吹過,村邊的竹海掀起層層綠浪,美得讓人不敢打擾;鵝卵石和青石板鋪成的古巷道七橫八縱,放學的孩子們正三三兩兩走在上面,撒落一地笑聲;古巷上方的青竹搭建的綠色長廊,結滿各色果蔬,剛采摘下的瓜果蔬菜就在巷邊的水渠里洗滌;一座木質廊橋立在村頭,守望著這深山中的魅力小鄉村。它就是書坊鄉的饒壩村。 村主任梅盛英的話很實在:“饒壩村過去是書坊有名的垃圾村,幾十年來,堆積如山的垃圾堵塞了整個河道,惡臭彌漫在村莊的上空。” 盡管村干部一遍又一遍吆喝著清理垃圾,嘴皮子都磨破了,然而收效甚微。“美麗鄉村的保潔機制”開始后,村委會改變工作方式:“村莊整治從何入手?”問題交給村民去解。 “清理垃圾。”大家異口同聲。于是,老大難不再難了:不用動員,村民人人動手,個個爭先。村里投入20萬元,進行河道清淤,足足清掃出十幾車垃圾!垃圾清除后,生態公園正式動工了,青石板鋪上了,古民居留下了,綠蔭遍地,連對環境十分挑剔的白鷺也成群在此安家。 一個古村、一條古街、一座古宅,在歷史的嬗變和更迭中,有著挖掘不盡的魅力。 建陽書坊在宋朝時,曾是全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有過“客商販者往來如織”的輝煌時期。而饒壩村拿坑自然村穿村而過的不足兩公里的小溪邊,卻有著十三座古石拱橋。 古人為什么要建這么多橋?許多傳奇故事長年在這兒流傳。有“大官捐贈”、“算盤風水”、“古采石場”等等多種說法。據悉,拿坑十三古石拱橋于明嘉靖十七年(1533年)首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加造石欄桿。這前后217年及其后來的一段時期應是拿坑采石業的鼎盛時期。 饒壩村歷史悠久,村里到處是古韻猶存的院落,斑駁脫落的土墻和風雨磨蝕的石墩,當地政府意識到在搶救古村文化,挖掘和保護古村落,還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 如何進行恢復和整治?鄉里、村里大會小會開了無數,征求意見、尋找有經驗的老匠、拿出修復整治的規劃和圖紙、開工建設…… “為保留農村氣息,村里在房屋立面改造上,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只對民居進行屋檐封檐板改造和油漆吊腳、門窗,修繕保護村內古建筑和破損門牌坊,將3幢連地一起的無人居住的房屋改造成老年人活動中心。”書坊鄉宣傳委員劉理保說。 眼下正是吊瓜成熟的季節,在饒壩村,你還隨處可以看到吊瓜掛滿棚農民樂開懷的情景。 “我種了二十幾畝吊瓜,從8月份開始陸續采收瓜子,許多來自上海、浙江的客商上門收購,預計今年可增加收入多少十幾萬元。”吊瓜種植大戶葉成谷樂呵呵地告訴筆者。 饒壩村吊瓜種植面積達1200畝,成立了十三拱橋吊瓜合作社,為160多戶農戶300多會員提供服務,創造產值1000多萬元。今年,新建的吊瓜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占地面積6畝的吊瓜籽加工廠已經可以生產加工了,吊瓜專業合作社辦公樓初具規模,產品展示廠房正在抓緊建設中。 如果說書坊作為宋朝時期“三大刻書印刷中心”的輝煌,成就了書坊饒壩村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那么,如今的饒壩村,樹木掩映、溪流淙淙、鳥語花香,瓜果飄香,宛如深山中一顆明珠,放射出“生態美、百姓富”的魅力光芒。(王柳珍)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