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的體溫,能為你御寒”
2015-06-15 11:45:40??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莒口以農業合作社形式助貧困戶脫貧解困 6月7日,天剛放亮,建陽區莒口鎮河壩村的田野上,一臺拖拉機吼叫著在田間來回奔突,身后,黝黑的泥花不斷翻起。不多時,半畝多地就犁好了。 身穿迷彩服的拖拉機手黃榮富是上布村人。他腳下的這塊稻田的主人卻是河壩村的魏生泉。黃魏二人既不沾親,也不帶故,只因為魏生泉是社里的困難戶,且腳受傷沒法下地干活,身為“為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黃榮富起了個早,免費幫魏家準備插中稻的水田犁好了。 以農村專業合作社為抓手,幫助生產生活有困難的農戶脫貧解困。對于這個創新做法,莒口鎮黨委書記黃洪河形象地比喻為:“抱團取暖,用大伙的體溫為貧困戶御寒。” “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不干涸” 位于麻陽溪畔的莒口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有耕地5.3萬畝,以出產水稻、煙葉、食用菌、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而盛名。這些年,在國家扶持政策的引領下,當地農民以專業化生產為紐帶,跨區域組建起了農機、葡萄、食用菌、蔬菜、筍竹等各類農業合作社32家。 與蓬勃興起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相反,一些或因疾病、或因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的農戶,卻生產維艱、生活困難。據摸底,全鎮有貧困戶435戶、1900多人。 “過去那種輸血式的救濟,只能解決貧困戶一時的困難,無法鏟去窮根。要讓一滴水永不干涸,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這滴水融入大海之中去。”鎮長張禮華分析說。 看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自然就能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 莒口鎮黨委政府經過調研,動員各專業合作社將貧困戶吸納入社,幫助他們解決生產和生活困難,帶動他們一起致富。 “其實,政府的引導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看到那些還在用鋤頭翻地的村民,我就想再添買幾臺農機替他們把地耕了。”今年“五一”被評為南平市勞模的黃榮富是個種田好手,一家三口管理著180畝地,犁田、插秧、施肥、灌溉……全程機械化操作。 “成立合作社,國家有補助;幫助一些有困難的鄉親脫貧解困,合作社應該辦,能辦到!”黃榮富說。 “不能讓入社的貧困戶掉隊落單” 各類農業合作社根據產業特點和工作實際,通過鎮扶貧辦提供的信息,開展自愿結對幫扶工作,結對對象遍及全鎮各村各組,基本實現產業、貧困對象全覆蓋。 貧困戶致貧原因雖然多種,要發展生產,最直接的幫扶是資金幫扶。 茶布茶山食用菌合作社在理事長徐際燕的帶領下,對全村發展食用菌種植的貧困戶提供資金擔保的同時,發動社里的黨員、技術骨干對入社的16戶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并落實11戶重點貧困對象的具體幫扶措施。去年共為貧困戶提供擔保60多萬元,還對特別貧困戶或種植大戶墊付貸款不足以外的資金30多萬元。 貧困戶葉某茂刑滿釋放后無業,在外參與非法傳銷,幾年下來非但沒掙到錢,反而負債累累。2014年返鄉后,他看到村里人依靠栽培食用菌都富起來了,也想試試,可是沒有資金與技術。徐際燕得知后,立即上門動員入社,由合作社提供銀行貸款擔保,并派人全程作技術指導。結果,葉某茂貸款3萬元,當年種茶樹菇4萬多袋,收入近8萬余元。 “抱團,可以溫暖彼此” 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耕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需求。花上萬元購買一臺農機,如果只耕作自家的五六畝地,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來說不劃算。農機合作社的抱團作業,有效地解決了農業機械的充分利用,既節約了成本,又使得耕作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農機合作社有實力,而貧困戶有需求。入社抱團,可以溫暖彼此。 眾農農機合作社向入社的貧困戶承諾:機收、機割、機耕,服務費優惠20%,綜合病蟲害防治優惠10%。茶布茶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也對特別困難的農戶減免原料加工費20%。 焦嵐村貧困戶陳金華去年加入眾農農機合作社,現已成為一名農機操作能手。今年,他通過合作社自購多臺農機,承包耕地面積40多畝,且栽培食用菌4萬袋。經濟好轉了,有了實力了,他主動要求對本村種糧種煙的貧困戶提供農機服務,演繹出脫貧戶幫貧困戶的佳話。 入社抱團,規模運作,讓合作社人氣旺,效益增。茶山食用菌專業技術合作社蓋廠房、購設備、買原料,實現工廠化生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該合作社去年共生產1600萬袋的食用菌,受益菇農遍及全鎮及周邊縣市。茶布村菇農老陳去年因菇棚失火返貧,合作社以賒賬的形式為他提供5萬袋茶樹菇原料,使陳家迅速恢復生產,挽回了損失。 今年4月底,莒口鎮對435戶貧困戶進行摸底發現,其中24戶建起了新房,栽培食用菌的有76戶、種煙18戶、養鴨大戶7戶、種糧大戶38戶。 “合作社于貧困戶,不是施舍,而是合作;貧困戶入社,不是添包袱,而是增力量。”黃洪河說。(林志明 邱冬勇 吳明清)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