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燈對榻究理學(四)
2015-05-18 15:17:41??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宋孝宗隆興二年甲申(1164年),30歲的蔡元定和朱熹、李伯諫等在建陽寒泉寺討論“儒釋異同”問題和“鬼神”問題,使得李伯諫完成棄佛歸儒的轉變。乾道三年丁亥(1167年)秋七月,建寧府崇安縣發生特大水災,33歲的蔡元定協助朱熹參與賑災撫恤事宜,并從府中撥米賑災。朱熹《答蔡季通》云:“邑中水禍至此,極可傷憫。此中幸亦無它,兩日后方聞之耳。所諭截米,適有便,已為言之,未知復何如?但恐籍此以賑被災之民,則不當奪之。府中亦有米來,可就撥也?!?/p> 同年,八月十四日,第三子蔡沉出生。蔡沉,字仲默,號九峰。入則服膺父教,出則從文公游,屏去舉子業,一以圣賢為師。受父師之托,蔡沉潛心數十年,撰成《書經集傳》、《洪范皇極》等巨篇傳世。仰觀天地之道,俯察萬物之精,發明先儒之所未及,自成一家之言。卒于紹定三年庚寅(1230)五月初一日。先后詔贈太子少師、太子太師、太師永國文正公。明嘉靖九年(1330年),受詔崇祀孔廟,作為其父的蔡元定受詔崇祀孔廟啟圣殿。啟圣殿在孔廟中,是祭祀孔子的上五代祖先,與孔子上五代祖先一起享受祭祀的有9人,孔子 “四配” 顏淵、曾參、子思、孟軻的父親,還有五人分別是周敦頤的父親周輔成,張載之父張迪,程顥、程頤之父程向,朱熹之父朱松,蔡沉之父蔡元定。清康煕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圣祖仁皇帝康熙御書頒賜宋儒蔡沉“學闡圖疇”匾額,頒賜蔡元定“紫陽羽翼”匾額。 乾道四年戊子(1168年),八月,蔡元定與朱熹、林用中、張栻討論“觀過知仁”說,簡單說,就是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并與朱熹商議易置建陽儒學堂。明《嘉靖建陽縣志》卷五:“儒學建置沿革——舊在交溪之滸,即今護國寺左右皆其故址。人才稱盛,經建炎間范汝為之亂,學宮焚毀。紹興丁巳(1137年),知縣陳亞卿即故址重建,東西列四齋。未幾,朱文公同蔡西山謂學不可頃刻廢,從堪輿家議,以同,由護國寺易置焉?!?/p> 乾道五年己丑(1169年),春,蔡元定與朱熹討論“中和說”問題。七月,拜訪朱熹,同游武夷山五夫的仙洲山,有詩唱酬。十一月,與朱熹討論《周易本義》書稿。十二月,與朱熹開始討論《資治通鑒綱目》編撰事宜。宋代的翁易在《蔡氏諸儒行實》說:“晦庵(朱熹)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經語孟學庸之書,先生(蔡元定)與之討論講貫并馳其功焉。易學啟蒙一書,先生研精覃思,屢年而后就,晦庵復刪潤之,始克成書。他如近思錄之所討論,伊洛淵源之所類集,通鑒綱目之所草定,太極圖、通書、西銘之所講辨,先生與晦庵無不盡心,而舉子業未嘗屑意,故每稱其考訂精密。又云,季通生平著述多謙讓,寄寓于熹書集中,此見其有功于晦庵甚大。” 乾道六年庚寅(1170年),正月,精通風水的蔡元定協助朱熹選擇建陽縣崇泰里(今莒口鎮)后山天湖之陽的寒泉塢,葬其母祝氏。此后,在朱熹長達六年的寒泉著述時期,蔡元定始終伴隨他,相與講學論道。四至五月,與朱熹討論小兒之教育、錢物之處理,以及學問之探討。期間,蔡元定幫助朱熹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自己在西山書屋內設“疑難堂”。為及時聯絡信息,在西山、云谷山上構筑燈塔,朱蔡二人約定,夜間懸燈相望,燈明表示學習正常,燈暗表明學有難處,翌日往來論學解難。蔡元定每到朱熹處,朱必留他教日,兩人對榻論道,經常通宵達旦。因此,懸燈對榻講說,成為朱蔡二人交往的一段佳話。蔡元定去世后,朱熹在給蔡元定的祭文中感嘆道“思昔相從云谷西山間,身焉賴以修,過焉賴以補,相與切磋討論,又相屬以遵守?!闭鎸嵉莱鲋祆渑c蔡元定在云谷、西山結下的情誼。時過境遷,盡管歷史長河跨越了八百多年,但朱熹、蔡元定師生之間相互學習,鍥而不舍,教學相長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推崇。 寶佑三年(1255年)五月初六日,蔡元定的孫子參知政事蔡杭向朝廷進祖父所著的《律呂新書》,理宗皇帝看后十分滿意,御筆親書“西山”巨字賜,蔡杭刻石于西山龍頭巖上,同時御書敕賜“廬峰書院”、“西山精舍”,塑繪朱文、西山二賢對榻講道神像。(蔡春壽)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