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陽科舉
2015-05-11 15:28:31??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劉建) “書中自有萬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封建時代的說法,也是那時的現實。你若想當官,非得經過科學考試不可,“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明史》卷70)。 萬歷縣志載,建陽“自明興以來,科舉寥寥如晨星,又不甚顯著”。于是有人認為“宋時樟灘未鑿,風氣未匯”。而如今為通航把樟灘鑿通,破壞了風水,所以科舉登第者“寥若晨星”。 明代科舉基本延用宋制,分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級別。鄉試在各省省會舉行。鄉試發榜稱乙榜,榜上有名者即為舉人。 明代舉人地位很高,有資格直接挑選去做官。如暫時未謀到官職者,也因中舉一下子成為鄉里的顯赫人物,連知縣也對其刮目相看。成為舉人后,還有資格在家門首或街道巷口建文魁坊,光耀門庭?!耙慌e天下知”,這種吸引力太大了,因此有人從孩兒時讀書,少年赴考,一直到兩鬃斑白,仍然去趕考。 建陽畢竟是閩學發祥地,邑人好詩書而輕武舉,文公風范流傳,文化基礎厚實。在明代,仍有72人在鄉試中舉。其中11人通過殿試,登進士第,并有1人獲狀元。武舉則寥寥無幾,自唐設科以來,一直到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方有三桂里人張大命考中武進士,此人為本邑有史記載的第一個武進士。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