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守望楮林山的不老松
2015-04-09 12:45:51??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綠色發展永遠在路上。近年來,建陽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茶園5170畝,改造低產茶園2800畝,新建“3個1000”林業新興產業基地,植樹造林5.9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5平方米,被評為省級“生態縣”、“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對于今天生態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建陽人民不會忘記昔日艱苦創業、改造荒山、白發紅心的優秀共產黨員——黃仁盛。 ——追記華東區農業勞動模范黃仁盛開荒造林先進事跡 □王柳珍 在小湖鎮大湖村,提到楮林山上不老松——黃仁盛,老一輩人記憶猶新。他雖然去世38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人們的心中。他開山綠化、植樹種茶、套種耐旱雜糧,把一座荒山變成百寶山的光榮事跡,至今在閩北大地上傳揚。現在,建陽農村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正在實現,人們對他的懷念與日俱增。 昔日楮林山,貧瘠荒蕪、雜草叢生。黃仁盛和耕山隊員拼搏奮戰了22個春秋,植樹造林、開荒種茶,筑炭窯、辦茶廠……從根本上改變了楮林山舊貌,為今天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綠色豐碑,守望青山 黃仁盛,小湖鎮大湖村人。解放初期,小湖成立高級社,黃仁盛被推選為社長、耕山隊長,1955年,他挑鋪蓋上楮林山墾荒種茶,套種耐旱雜糧,帶領村民開辟荒山、建造茶廠,建成閩北第一個新茶園。1958年,60歲的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8次被評為縣、地、省和華東區農業勞動模范,1977年因病逝世,終年79歲,葬于親手開荒種植的楮林山下。 綠色豐碑在人間。1961年2月中共建陽縣委作出《關于在全體黨員和干部中開展學習共產黨員黃仁盛的決定》,號召全縣人民學習黃仁盛革命精神。當時,《人民日報》、《福建日報》、《閩北日報》等媒體先后刊發了建陽通訊員黃金山等人撰寫的長篇通訊《楮林山上不老松》、當時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福建日報社副總編王仲莘(筆名朱丹紅)的評論《革命的樂天派》和《千年荒山翻了身 茶桐果杉競爭春》、《建陽開展學習黃仁盛活動》、《黃仁盛歸隊以后》、《比起黃仁盛我還差得遠》等文章,大批各地干部群眾到楮林山參觀學習黃仁盛的先進事跡,全國掀起向黃仁盛學習的高潮。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賦予了新內容,提出了新要求,提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2015年3月26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看到《福建支部生活》關于《白發紅心綠滿山》的呈閱件后,作出了“黃仁盛同志身上體現的信仰力量和奮斗精神非常可貴,對激發普通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力量具有很大意義”的批示。 黃仁盛的精神和業績,鮮明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質,心系群眾、為民盡責的公仆情懷,忘我工作、務實進取的敬業精神,他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好干部,也是新時期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 艱苦奮斗,荒山變“金山” 在大湖村,筆者尋訪到繼黃仁盛后接任耕山隊隊長的謝正壽老人,今年81歲的他思路清晰,還能穿針引線,縫補衣裳,談起黃仁盛,他顯得激動而驕傲。 故事從上個世紀50年代說起。 解放初期的閩北,百廢待興。黃仁盛看到大湖糧食欠收,百姓吃不飽飯,而楮林山雜草叢生、生態系統退化。他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做夢也在想如何讓荒山變金山。1955年,他向社員發出了開山綠化、植樹種茶、套種耐旱雜糧的建議,當年成立楮林山耕山隊,并帶頭挑著鋪蓋上山開荒種樹。 “仁盛,你快60歲了,上山種樹要20年才有收成,種茶也得四、五年,你何必這么辛苦。” “前人種樹,后人乘涼,讓荒山變金山銀山有啥不好。” “仁盛,真不曉得你打的什么算盤,你想當官,年紀太老又缺文化;圖發財,你又沒子沒孫,何必這樣活受苦。” “你說,過去許多革命同志和敵人打仗,流了血,拼了命,他們圖的是什么,打的是什么算盤?” 面對眾人的質疑,黃仁盛平凡的回答中,透露出堅定不移的決心。 在山上,他住草棚,吃地瓜雜糧,有時沒菜吃就吃醬油、鹽巴、咸菜干;在山上,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大風大雨照樣干。有一天深夜,他蓋的草棚被大風刮掉,他連夜穿棕衣、戴草帽跑到大樹下避雨過夜,冷得瑟瑟發抖。 幾年時間,他挖壞了60多把鋤頭、耙子。村里黃文金等11個老農被他的精神感動,也拿著工具、帶著生活用品和他一起耕山,種樹種茶,還在林地、茶園里套種雜糧、藥材。耕山隊的艱苦創業精神感動著更多的人,在村支部組織下,又有30多個年輕人上山了,300多畝茶山漸成規模,最高時年收成優質水仙茶1.4萬多斤,收糧食、雜糧1.5萬多斤,生產姜黃藥材3600多斤,實現了把荒山變“金山”的夢想。隨后,小湖公社10多個耕山隊相繼成立,建陽縣也成立了80多個耕山隊,附近縣鄉紛紛到小湖取經學習,到處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開山造林熱鬧景象。 百折不撓,造福人民 黃仁盛一輩子沒有生育子女,家里只有一個老妻,收養了一個女兒,養女生育了2子4女。筆者尋訪到至今還在大湖村擔任村干部的外甥黃禮福。 黃禮福今年58歲,從17歲起跟隨黃仁盛在楮林山開荒種樹,1984年進入大湖村委會工作至今。 “外公對我們影響很大,他留給我們老老實實做人的道理,艱苦奮斗的品德和百折不撓造福人民的精神。”黃禮福深情地回憶起當年跟隨黃仁福的艱苦歲月。 當年耕山隊隊員最多時達到近百人,大家都吃住在楮林禪寺。每天天不亮,黃仁盛總是第一個率先上山,埋頭干活;大家都收工時,他總是在外甥的一再呼喚下才返回。 艱苦的生活環境,高強度勞動都沒有難倒黃仁盛。最讓他難過的是缺乏新技術,粗耕粗種,產量低、效益差、收入不多。 黃仁盛看到楮林禪寺里種了幾棵茶樹,長勢喜人,寺里還用這些茶青制成不錯的茶葉。他通過仔細觀察、認真與寺里僧人交流,摸索出新的種茶技術后,就果斷組織人員選用水仙良種、加大除草松土和增施肥料力度、及時防蟲治蟲和采制茶葉…… 茶產量和質量開始年年提高,從一年采一季變成一年可采收三季,種茶三、四年就每畝產茶100多斤,改變了過去“四年剪尾,五年小采”的山茶低產狀況。 他還利用自己掌握的制茶技術在楮林山上建了個小制茶廠,進行茶葉精加工。在剛開始筑炭窯時,他失敗了七、八次,一次次總結經驗,再一次次地上山撿枯木,重新燒炭窯,先嘗試烘焙采收的中藥材姜黃,再親手炒、揉茶青、焙茶,終于成功精制出大批一等茶。 說起黃仁盛的動人事跡,今年81歲的小湖鎮政府退休干部康樹堯能數出一大堆: 1958年的春節,他在村黨支部書記邵金興千方百計動員下下山來,在家里過了一個除夕,正月初一又懷揣兩塊年糕上山; 1959年10月的一天,他下山來,又刮胡子又換新衣,挺著胸膛直立在黨旗和毛主席像前,莊嚴地向黨宣誓,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一年,他60歲; 1960年,他做到5300多個工分,超過定額一倍多; 他為了節省200多元木工工資和木料,與耕山隊員利用休息時間,用枝條搭了一個大大的曬茶坪; 他挑著茶葉去水吉公社茶葉站的路上,遭遇大雨,二話不說,脫下衣服蓋在茶簍上,淋著雨,打著赤膊,挑著擔子,一直走到水吉…… 黃禮福永遠記得1977年7月10日,這一天,黃仁盛穿著唯一的一件暗灰色卡其布上衣,拉著親人的手叮囑道:“死后,把我葬在楮林山下,我要永遠守護著這片綠油油的青山。” 他走時,家里還欠著200多元債務;他栽下的小樹苗長大了,成為大湖小學等樓房的棟梁之材;他種下的翠竹漫山遍野,成為一道碧綠的風景線,也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黃仁盛走了,他把自己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綠樹,融入為人民造福的偉大事業,他在人民群眾中獲得了永生。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