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美:勇闖流通走出致富路
2015-04-09 12:22:47??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范麗美在向村民了解春筍收成情況 (張貴興 熊瑞國)又是一年春筍熱銷季節。4月1日中午,建陽區小湖鎮下墘村的村頭,幾位村民把剛從山上挖來的春筍卸下車過鎊出售。范麗美和她的同伴吳麗珍正在了解當日春筍的標價。她告訴記者,下墘村是政和、建陽、建甌三地的春筍重要集散地,各地商販紛紛在此設點收購,單春筍收購就持續近1個月,每天從這里發往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春筍多達20多萬公斤。 初涉土特產流通 下墘村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位于建陽、建甌、政和三地交界處,三地數千平方公里生長的竹筍、錐栗、竹蓀、木耳等土特產源源不斷地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是建陽重要的土特產集散地,形成固定的墟場。每年到了春筍、錐栗等土特產豐收上市的季節,就有許多外地小商小販涌進村里收購農產品,通宵達旦,市場繁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地就被譽為“小香港”。 今年47歲的范麗美,是土生土長的下墘人。早些年,她也替外地商販收過冬筍、春筍,賺些工錢。然而,由于信息閉塞,大多商販到下墘收購土特產,價格都偏低,村民們辛苦種植的果實賣不上好價錢。膽大聰明的范麗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錢都讓外地商販賺了,為啥我們自己不去試試,為了能將山里的農產品賣到山外賣到大城市去,讓農戶賣到好價錢汗水不會白流,自己也能掙點錢何樂而不為呢?于是將自己的想法與丈夫商量,得到丈夫與及家人的支持。 1993年,年僅25歲的范麗美說干就干,將村里最好的香菇、木耳、白蓮、筍干等裝滿一龍馬車,獨自一人押一車貨到上海找銷路,當時的范麗美可從沒出過遠門,文化又不高,第一次出去找市場難度可想而知。第一次出遠門,她到處碰壁找不到銷路,還虧6000多元回來,但她很堅強沒有放棄。她說,既然認定想做,虧了的錢就當著交學費吧。她知道萬事開頭難的道理,不相信好東西賣不出去,經常一人出去找銷路,吃盡苦頭。 成立公司對接超市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外慢慢的認識了一些生意伙伴,在大家的幫助下,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范麗美憑借誠實守信、堅忍不拔、耐心周到,很快讓她在流通領域占穩腳跟,積累了豐富經驗,樹立起范記土特產品牌。 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為了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流通的規模,2000年,范麗美在建甌市注冊成立“新鮮農產品儲存有限公司”,主要經營保鮮錐栗、筍、水果等農副產品,年儲存量500多噸 ,年產值1000多萬元。2010年,又在建甌成立了“青然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加工錐栗成品,并實現農超對接,全國各大超市均有銷售,年加工錐栗300多噸,產值3000多萬元,年上繳稅收50萬余元。 帶領姐妹共同致富 從過去的小商小販發展到上規模的公司,走上了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由一人單打獨拼到如今公司職員50余人,帶動周邊三個縣市區 5個鄉鎮32個村,300余名婦女從事流通行業,常年幫她品收購農產品,她不僅帶動了一大批農村婦女增收致富,還促進了閩北的農產品流通,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為當地農民的增收致富作出貢獻 。 村民曾麗華高興說,春筍上市時,我們幫助她收筍,一個月可賺到1萬多,還有包裝的一天可賺1000多元,村里的許多婦女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有事做有錢賺。 物流銷售,鞏固和拓展銷售渠道,是生意持續興隆的關鍵,范麗美深諳知此道,她有自己的好辦法,每年農閑時,她都要到上海、青島、西安、深圳、海口等地走走,上門拜訪客戶,聯絡交流感情,邀請他們來玩。范麗美說,每年經我手的冬筍達40萬公斤,春筍200多萬公斤,錐栗50多萬公斤。除了這些外,現在每天還從海南調一個拖頭40噸青菜銷往江蘇。 從小山村走出的流通能手范麗美,在農村土特產流通領域樹起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她被評為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先后被聘為建陽市錐栗協會理事、全國流通女經紀人協會會員,并代表南平市出席在浙江義烏召開的全國流通女經紀人協會成立大會。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