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與母親合過影
2015-04-08 16:36:13??來源:建陽報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你有沒有單獨與母親的合影?”這是一位平面媒體??烤庉嬙谂c我通話時,提出的一個“問題”。 今年春節(jié)期間,我寫了一篇類似“憶當年”的文章。文中談到38年前,剛由連隊文書提為排級軍官的我,第一次領到52元工資后,欣喜之余想辦要辦的第一件事,不是給自己買件“的確良”襯衣,或者再湊錢些錢買塊“上海牌”手表什么的,而是把久病不愈的母親,從農村接到城里治療……文章投給了《快樂老人報·當年》。挺長一段時間過去,不見該報發(fā)表,我便把它忘卻了。 不曾想,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和幾位朋友相約前往武夷山觀光的我,在“九曲溪”畔接到《快樂老人報》一位素昧平生編輯的電話。他自我介紹幾句后告訴我,那篇文章即將見報。核實過一些細節(jié),這位嚴謹認真的編輯表示,希望能配上一幅圖片發(fā)表。于是,便有了開篇的那句問話。 在我印象中,好像不曾獨自和母親合過影,但又不想失去這樣的機會。次日上午,回到家中,我顧不上別的,立馬與妻子一道,翻箱倒柜,把大大小小的相冊全都堆到寫字臺上,一本本、一頁頁地翻看。一番折騰,終于找到兩張與母親的合影。 一張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與父母在廬山留下的合影。那時,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西省廬山人民武裝部服役。初夏時節(jié),父母前來探親,我利用周末時間,陪他們到距離廬山武裝部不過1000余米路程的“如琴湖”觀光游覽。當來到一處照相點時,但見游客不多,我提議拍張合影。父母欣然應允,且并排坐在湖畔的長石條上,我身穿軍裝,挺立在他們的身后。因為是陰天,遠山近水雖然都披著如紗薄霧,“如琴湖”中的倒影、碧波卻依稀可見。母親花白的頭發(fā)、父親飄逸的白須,儼然與白霧相映成趣。 另外一張,照片左下角顯示的時間是:99、 9、 15。那時,父親已經(jīng)離世6年多了。舅舅從莆田特意前來建陽看望母親。我借得一部小車,帶著母親和舅舅前往武夷山星村鎮(zhèn),乘坐竹筏順流而下游覽“九曲溪”。這是母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乘竹筏。雖然母親的視力、聽力都不太好,但看得出她和舅舅一樣,全程都沉浸在興奮與喜悅之中。到達九曲溪的終點——一曲溪畔的武夷宮下了竹筏,我發(fā)現(xiàn)母親和舅舅都很精神,便請司機為我們拍張合影。我站在母親的右側,左手搭在她左肩上。已經(jīng)瘦弱的母親,脖子微微前伸,努力支撐著滿是白發(fā)的頭顱,臉上露出慈善的笑容。 僅有的這兩張照片,都不是我單獨與母親的合影。最終,我沒有把照片發(fā)給那位熱心的編輯。文章發(fā)表時,自然也就沒有配圖了。因而,留下了不小的遺憾。我由此陷入痛痛自責與苦苦反思。平心而論,不是自己不愿意,更非看不起生我養(yǎng)我、呵護我關愛我的母親,而是在母親健在的時光里,心靈深處壓根沒有單獨與母親合影的意識。 我是21歲那年參軍離家的。入伍前,受條件限制,所拍照片屈指可數(shù)。而在隨后的歲月中,單獨或與他人的合影,何止數(shù)以百計。1993年春節(jié),我曾攜帶一部“海鷗”牌相機回鄉(xiāng)探親,在黑瓦土墻的家門口,親手為父母拍下他們一生唯一的一張合影??晌覅s沒想到順便與七老八十的母親、父親分別合個影…… 5年前,88歲高齡的母親駕鶴西去?,F(xiàn)在“醒悟”過來,想與母親合影,已成癡人說夢。這對我而言,實乃終身無法補救的教訓。迄今未曾與自己母親合過影的讀者朋友,倘若能夠從我的教訓中得到一點啟迪,本文也就不算白寫了。(張桂輝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