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9月23日迎來秋季的第四個節氣秋分。中醫專家介紹,秋分是陰陽平衡的關鍵節點,氣候由“溫燥”轉為“涼燥”,風邪盛行,寒邪漸侵,養生以“平衡陰陽,潤燥御寒”為核心理念,重在調和肝脾,防范消化系統和情志方面疾病。 海報制作:朱舜 “秋分時節,人體陽氣收斂,肝膽系統易受外邪干擾,出現功能失調。”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張引強介紹,這一時期涼燥夾寒,寒邪侵襲肝經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胸脅脹痛、腹脹、頭暈、足冷等,而涼燥耗傷肝血易使人眼干澀、視物模糊、指甲脆裂、情緒煩躁易怒、失眠多夢。 “秋分肝膽養生的核心是‘疏肝理氣、養血潤燥’。”張引強說,飲食調養需“疏肝與養血并重”,推薦以開水沖泡陳皮、茉莉花、玫瑰花等代茶飲,適當多食養肝血的豬肝、枸杞、黑芝麻、桑葚,以及溫膽健脾的生姜、肉桂、茯苓、白術等食物;同時,避免高脂飲食和過量飲酒,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 起居、運動、情志等方面也需順時調養。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肝病科主治醫師陳艷介紹,這一時期需“避寒就溫”,尤其注意早睡和頭部保暖;運動宜柔和舒展,避免劇烈運動導致肝血耗傷,推薦八段錦“攢拳怒目增氣力”式和戶外散步;此外,秋季人易出現“悲秋”情緒進而導致失眠、抑郁,可聽舒緩輕音樂以疏暢情緒。 秋分時節還可以利用穴位按摩、艾灸等方法調養身體。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肖長江說,每日用拇指按揉太沖穴5至10分鐘,能夠疏肝解郁、平抑肝火,改善肝陽上亢引發的頭暈、眼干;每周艾灸太沖穴一次,時長15分鐘,能溫補肝氣、利膽通絡,增強肝膽代謝功能。(記者田曉航、帥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