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叮!”日前,建陽區崇陽城管中隊隊員黃健的手機突然響起,提示祥意苑附近有違規廣告標語“待處理”。 幾秒前,AI智能巡查車剛鎖定標語,數據便傳至智慧城管平臺指揮中心,坐席員張曼輕點鼠標,“訂單”便派到了黃健手機上。過了一會,“第二單”又來了:三迪云谷楓丹小區有非機動車亂停放。 “先趕近的!”黃健迅速規劃路線,先趕到楓丹小區提醒車主搬離車輛,再到祥意苑清理標語。從AI發現問題到全部辦結,不到半小時。 在南平,科技讓城市管理與市民生活都變了樣,除了“外賣式”派單,還有井蓋能“說話”、機器狗會勸導等新鮮事。自2021年啟動智慧城市管理項目以來,南平市城市管理局已建成“一網統管”智能體系,相關經驗在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獲評“數字政府創新成果與實踐案例”。 從“人海戰術”到“人機協同” 當日,在南平市智慧城管平臺指揮中心,我們看到大屏幕的實時畫面中,一個易拉罐剛滾到垃圾桶旁,就被AI精準“框住”。 “這點小事都要管?” “在我們這位AI‘新同事’眼里,城市管理沒有‘小事’一說。它不受精力限制,也不會遺漏細節,管理的效率和精細度都上來了。”南平市城市發展中心工作人員邱明俊說。 今年4月,南平市智慧城管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完成升級,AI算法經初驗后啟動試運行,可識別58類城市管理問題。數據顯示,4至8月,平臺受理案件約3.67萬件,其中AI預警占比達38.7%,隨著算法迭代,這一比例還將持續攀升。 平臺整合大數據、云計算與AI技術,依托“城市全景圖”和7個“圖層”,可實時掌握核心城區的運行動態。“視頻圖層”串聯定點監控、高空鷹眼、車載監控等設備,形成“天地聯動、動靜結合”的立體網絡,AI發現問題后,或聯動智慧音箱提醒,或生成案件派單處置。 城市管理涉及供水、排水、道路、園林等諸多領域,過去,城管隊員既要沿街“找問題”,又要蹲點“解問題”,采集問題時,需持手機逐一拍攝上報,“看得見的管不過來,管得過來的看不見”是常態。隨著管理要求日益精細,城管隊員的工作負荷也不斷加重。 現在,AI“新同事”能夠24小時“緊盯”監控,跟隨智能巡查車“跑遍街巷”。同時,平臺聯動市域治理平臺與市民舉報信息,形成“采集員+AI+外部平臺”的立案模式,管理手段從“人海戰術”升級為“人機協同”,讓大部分城管隊員從煩瑣的“找問題”中解放,專心撲在“解問題”上。 “城市病”不僅要“找得快”,更要“治得快”。2025年上半年,南平市本級與建陽平臺共受理案件30619件,同比提升34%。截至目前,平臺結案率99.50%,這背后是“信息收集、案件建立、任務派遣、任務處理、處理反饋、核查結案、綜合評價”的7步閉環管理,讓案件全流程可追溯。 與此同時,南平的城市管理仍保留人工治理的靈活性。“像隊員遇到墻上的小廣告,隨手撕下,拍照上傳即可。對于線下自行處置更快的小案件,無需走‘拍照上傳—平臺派單’的全套流程。”邱明俊介紹,這種方式充分發揮一線隊員的主觀能動性,避免了“為數字化而數字化”的誤區,AI“新同事”與隊員協同辦案,讓城市管理服務“像繡花一樣精細”。 從“時空受限”到“主動參與” 連日來,武夷新區市民廣場的環衛智能機器狗受到不少市民喜愛。它的高清廣角攝像頭一掃到垃圾,就能立即聯動掃地車清理,遇到市民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還會用萌萌的機械聲主動勸導,比人工提醒更高效。 小區門口的廚余垃圾智能投放箱,則是城管的另一副“新面孔”。今年6月,南平市城管局聯合匯禾物業公司在武夷新區瑞云苑、福康苑、和諧苑等小區安置該設備。 “以前扔垃圾得趕在督導員在的時候,還要等他登記,麻煩得很,現在什么時候來都行!”居民林琴邊說邊演示:走近感應區,投放口自動打開,丟入廚余垃圾,輸入家庭專屬號碼,積分即刻到賬,“攢夠20分還能兌換紙巾等用品,方便又劃算”。 “以前聘請督導員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成本高,時段受限,市民體驗不佳。”南平市城管局垃圾分類辦公室工作人員劉美惠介紹,廚余垃圾智能投放箱能自動登記積分,內置排風系統可避免異味擴散,物業還能獲取設備廣告收益和垃圾處理企業的補貼,形成“設備便民、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環。 “之前,很多居民知道可回收垃圾能賣錢,卻不知道廚余垃圾也是‘寶貝’。”劉美惠補充,從中提取的廢棄油脂能加工成生物柴油,可作為車船燃料。現在,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成為共建“無廢城市”的生力軍。 據統計,設備投用后,參與戶數較人工監督時翻了一番,廚余垃圾投放準確率從40%躍升至90%以上,破解了傳統垃圾分類管理難、參與率低、臟亂差等難題。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判” 在南平市智慧城管平臺指揮中心,邱明俊點擊大屏幕上的一個“井蓋”圖標,隨即彈出該井蓋的布設點位、維護記錄等信息。 “目前,平臺‘部件圖層’共收入35萬余個公共設施,這只是其中之一。”他介紹,智慧井蓋內置傳感器,可實時監測位移、傾斜等情況,一旦出現異常,系統將自動報警并推送處置信息。此外如遇到大型戶外廣告傾角超過閾值、渣土車偏離規定軌跡等問題,預警信息也會第一時間傳到指揮中心,將險情掐滅在萌芽狀態。 平臺還將數據轉化成直觀的圖表,如熱力圖紅區為案件高發地,折線圖峰值則對應高發時段。針對部分亂停車問題頻發的路段,系統預警后,城管部門及時協調增設停車位、加派人手,并安裝智慧音箱,一旦有車輛停錯,便響起“此處禁止停車……”等提示聲,多數市民主動配合,現場執法頻次明顯減少。 “有市民說‘沒看見城管在面前’,其實是因為我們早就把工作做在了‘前面’。”邱明俊笑稱。 目前,南平市城管局正積極推進橋梁檢測系統對接工作,為住建局城市生命線工程提供數據支持;排水防澇聯排聯調系統計劃在今年底試運行,屆時將聯動水利部門實現全程防汛管理。 后續,南平還將深化平臺數據融合,推動城管、交通、住建、應急等部門數據共享,打破“數據孤島”,以更強的數智能力推動城市管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判”轉型,提升跨部門協同水平。(王玥明 劉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