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從“南漂”到返鄉種絲瓜,這位邵武青年有個樸實的心愿—— “帶動更多鄉親一起增收” 九月的邵武市大埠崗鎮竹源村,路旁連片的絲瓜棚架綿延數百米,嬌黃的花朵點綴在翠綠的藤蔓間。棚架下掛著一個個綠油油、胖乎乎的絲瓜,煞是可愛,幾位農民正穿梭其中,熟練地摘下成熟的絲瓜,轉身放進身后的竹筐里。不遠處的集散中心內,工人忙著分揀、打包,一派忙碌。 “這批絲瓜下午發走,保證客戶明天就能收到新鮮貨。”36歲的寧千其一邊查看分揀情況,一邊叮囑工人加快打包進度,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這個土生土長的大埠崗青年,如今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絲瓜老板”,而他的創業路,繞了好幾個彎才回到家鄉的這片土地。 時間回到2009年,從技校數控專業畢業的寧千其,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外出闖蕩。在廣東佛山一家企業做數控編程期間,看到當地服裝產業紅紅火火,腦子活絡的他嗅到了商機。2014年,他毅然辭職開起網店,直播帶貨賣服裝,憑著肯鉆研、敢嘗試,很快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可在外打拼的日子里,鄉愁總像一根無形的線牽著他,“每次回大埠崗,看到家鄉的山山水水,心里就特別踏實,一草一木都覺得親切,回到農村創業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2015年,寧千其帶著積蓄回到邵武,“跨界”開了家餐飲店,可“根在農村”的執念始終未消。 如果說魂牽夢縈的鄉愁是人才回歸的精神需求,那么,當地的好生態好環境,就是返鄉人才回歸的客觀動力。 邵武市為人才返鄉和高品質農業項目的落地創造了多重利好條件,越來越多在外創業、擁有先進理念和一定資本的人才返鄉搞農業。“我算是其中一個返鄉青年吧。”寧千其笑著說。 經過一番考察,寧千其發現竹源村晝夜溫差大,雨水充沛,適合絲瓜生長,種出來的絲瓜甜度高、飽滿度好,口感佳。“要是能規模化種植,肯定有市場。”這個想法讓他熱血沸騰,當即決定再次“跨界”搞農業。 2021年,他以每畝400元的價格,向當地農戶流轉了100畝地,全部種下了絲瓜。沒想到“進軍”農業的第一年,創業的熱情就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我投入了100萬元,用于租地、搭棚架、發放工資,最后一算賬,絲瓜只賣了70萬元。”寧千其自嘲,“還是吃了缺乏技術的虧!雖然我們的絲瓜質量沒問題,可是品相參差不齊,銷路自然不順。” 痛定思痛,重整旗鼓。從臺灣引進絲瓜種子,送到廈門專業育苗基地培育,育好苗后再運到大埠崗種植;利用無人機植保,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病蟲害防治效率;多方學習技術,提高絲瓜產量,嚴格把控質量……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寧千其種出的絲瓜不僅品相周正,口感也更勝一籌,很快打開了銷路,訂單接踵而至。這一年,他牽頭成立了千凌其志農業專業合作社,吸納15戶社員,帶動周邊鄉鎮農戶種植300多畝絲瓜,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網套,成熟后再統一收購,讓農戶沒有后顧之憂。此后,他又成立千凌其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為了幫助寧千其安心創業,村里建起了冷庫,與閑置的小學一并低價出租給他。“校舍用來辦公,操場則作為集散中心,所有絲瓜都運到集散中心進行分揀、包裝。”寧千其介紹,“除了村里的支持,邵武市農業農村局、大埠崗鎮農技站的農業技術人員經常前來提供技術指導,我一有問題,他們也是隨叫隨到。” 寧千其介紹,他們的絲瓜六月底開始采摘,持續至十月。“平均每天要發貨800件1萬余公斤,每公斤均價3元左右,產品遠銷上海、山東及東南沿海城市。高峰期,每天售出絲瓜2萬公斤。” 在采訪過程中,寧千其接到好幾個電話,都是客戶詢問還有沒有貨,他耐心回復后,又撥打電話調貨,末了,總要交代一句“絲瓜一定要新鮮”。“農產品新鮮不新鮮,關乎我們的口碑。”寧千其解釋,“我們的絲瓜,都是上午采摘,下午發貨。有時根據市場波動,會存放冷庫,但絕不超過一天。”正是這份對品質的堅守,讓他的絲瓜贏得了穩定的客戶群,常常供不應求。 如今,寧千其的絲瓜事業越做越穩,可他并不滿足。最近,他又忙著到金坑鄉等地考察,計劃再流轉300畝土地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鄉親一起增收,是我回來創業的心愿。”站在絲瓜棚架下,寧千其望著滿眼的翠綠,臉上露出了樸實的笑容。微風拂過,棚架上的黃花輕輕搖曳,仿佛在為這個返鄉青年的“鄉愁夢”喝彩。(吳敏 朱領軍 劉建飛 李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