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文韻武夷,“村潮”迭起。 14日傍晚,位于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沿線的建陽區莒口鎮馬伏村人流如織,宋韻田園風與緋紅色晚霞交融,村落被華燈點亮——一場文化嘉年華在此啟幕。 繼幾日前南源嶺的歡騰,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福建省藝術館、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南平市建陽區人民政府主辦的“武夷村潮·馬伏”文化直達惠民消費嘉年華暨第十屆南平市農村文化藝術周活動走進馬伏村,接續狂歡。 17時許,山水有禮·好物市集已是人聲鼎沸。 在非遺互動區,建盞匠人楊建平的攤位前,釉色如星空的茶盞引得游客駐足:“你看,匠人的指尖可以‘化土為寶’,我們買一個回家吧。”“我覺得印一張圖畫帶回家也不錯。”不遠處,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圍在建本雕版印刷技藝的攤位前,嘰嘰喳喳地說著要體驗印刷的樂趣。 在新潮的后備箱攤位,藏著打破常規的驚喜。原本裝載行李的空間,變身迷你創意工坊,不管是清平樂·黑金茶坊的新式茶飲,還是熹師豆腐的創意豆品,亦或熹云灣小食坊的精致美食,這些“車輪上的攤位”,讓鄉村市集多了份流動的新鮮感,也讓年輕人的創業巧思在山水間綻放。 農戶帶著手工特產現場售賣,非遺文創、特色小吃與青年創業者的新潮產品相映成趣。這不僅讓市民游客品味地道鄉味,更打通了農產品直銷渠道,為鄉村經濟注入活力。本地村民王洪梅正在攤前制作又香又糯的麻糍粿,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排隊。她笑著說,“馬伏村游客多起來了,這原生態的味道,大家都很喜歡。” “家人們,歡迎來到直播間,今天我們在馬伏村‘直播帶旅’……”活動現場,大武夷“星辰計劃”文旅主播“毛毛”正在進行直播推介,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展現鄉村新業態活力,助力文旅推廣與特色產品銷售,引爆線上線下聯動熱潮。 當夜幕輕柔地籠罩村莊,主舞臺的燈光漸次亮起,星光熠熠。來自專業院團、業余藝術團體中精心挑選的11個精彩節目輪番上演。建窯窯火淬煉出的“土與火之魂”,在旗袍秀《盞韻絲華》中遇見絲綢與旗袍的“絲與韻之美”;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肖向麗表演的南詞曲藝經典選段《罷宴》,一亮相便引得臺下陣陣叫好;古典舞《夢華賦》剛柔并濟,演員寬袖舒展,如鋪開一冊千年書卷…… 舞臺上展現的非遺、朱子文化、旅游推介等相關內容,個個精彩,臺上臺下互動頻頻。特別節目《我為家鄉馬伏代言》中,“推薦官”吳佩瑩講述馬伏故事,道出了一年來馬伏村煥然一新的鄉村風貌,讓人從言語間感受到村民們見證家鄉蝶變的自豪。 14日的“雅韻啟幕夜”僅僅是“武夷村潮”馬伏站的開始。據悉,未來三天,“環帶星光”“樂隊的夏天”“周末戲相逢”還將繼續點亮馬伏之夜。 “打造‘武夷村潮’文化惠民品牌,是我們貫徹落實市委六屆九次全會關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創新舉措。”看著一片歡騰的景象,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林瑞妃告訴記者。從南源嶺到馬伏,“武夷村潮”正通過“專業院團展演+非遺活態展示+鄉土特產展銷”的融合方式,塑造消費新場景,以文化為魂、消費為橋,為鄉村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當文化活水精準滴灌鄉村,這場“武夷村潮”再次證明:在綠水青山間種下文化種子,收獲的不僅是游客的笑臉和村民鼓起的腰包,還有鄉村自我生長的力量。正如返鄉青年裴仁春所說,“北漂滬飄不如回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就活了,他們盼望著更多像“武夷村潮”這樣形式多樣的活動走進鄉村,讓優質資源在村與村、鄉與鄉之間流動,讓村子“活”起來“旺”起來。(張莎 楊欣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