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初,官名與職權分離,官員均以差遣名義治事。官,又稱階官,僅用以表示官員等級,而無實際職掌的官稱,故亦稱寄祿官,用以確定官位和俸祿。《宋史?職官志》:“《元豐寄祿格》以階易官,雜取唐及國朝舊制,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定為二十四階。”崇寧初,又增七階,成為二十九階,此即《宋史?職官志》中“文散官二十九階”之來歷。北宋政和末年,“又改從政、修職、迪功,而寄祿之格始備。自開府至迪功凡三十七階”。南宋紹興以后,又在三十七階迪功郎后增三階,計四十階。此即《宋史?職官志》中“紹興以后階官”之來歷。 朱子一生,先后六次被授予文階。其中首次為科考所得,后五次為晉升。官階由低到高,前后歷時將近四十七年。 1.左迪功郎 紹興二十一年(1151)三月,朱子赴臨安銓試,一舉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待次。迪功郎,北宋時稱將仕郎,政和六年(1116)改為迪功郎。迪功郎為三十七階,文散官最低一級,授予初與官而未入仕者。前加“左”字,表示選人有科目出身,無出身者加“右”字,以示區別。 朱子此“官”,任期長達二十三年,直至淳熙元年(1174)二月。 2.左宣教郎 乾道九年(1173)五月,朱子因屢召不赴,當朝宰執梁克家認為應予褒獎,宋孝宗也認為“朱某安貧守道,廉退可嘉”。故于乾道九年五月,下旨特命朱子官升左宣教郎,主管臺州崇道觀。對此,朱子前后上了四道《辭免改官宮觀狀》,一再辭免,延至淳熙元年(1174)六月二十三日始拜命。 宣教郎為文散官二十六階,比迪功郎高出十一階。此為朱子生平第一次升遷,這一階官之任,長達十五年,直至淳熙十五年(1188)六月。 3.朝奉郎 淳熙十五年(1188)七月,朱子因磨勘而轉官朝奉郎。磨勘,指的是吏部對寄祿官在任內每年勘驗其政績或得失,在一定年限內,決定其遷轉的一種考核制度。朝奉郎為文散官二十二階,比宣教郎高出四階。 這一階官之任,僅一年兩個月,至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升遷而止。 4.朝散郎 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因更化覃恩,朱子轉官朝散郎,賜緋衣、銀魚。 黃榦《朱文公行狀》云:“孝宗內禪……光宗即位,再辭職名,仍舊直寶文閣,降詔獎諭,除江東轉運副使,以疾辭者再。覃恩轉朝散郎,賜緋衣銀魚。”文中未署具體時間,王懋竑《朱子年譜》將此系于淳熙十六年閏五月。束景南定為淳熙十六年九月。他認為: 據朱熹《文集》中兩次所上辭免江東運使狀,第一狀上在八月九日,其中尚未提及覃恩轉朝散郎;至十月二十一日上第二狀,則有云:“今者該遇覃恩轉官,改賜章服,并是隨眾陳乞,冒昧祗受。”則朱熹轉朝散郎已在九、十月間,覃恩轉官命當下在九月。黃榦《朱熹行狀》亦明將覃恩轉官敘在辭免江東運使之后,其非在閏五月甚明。 束先生的考證,以朱子本人所說為立論依據,無疑是正確的。 更化覃恩,是指新君即位,播恩給朝中大臣,主要以升官為主,“百官進秩一級,優賞諸軍”。朝散郎在文散官中列二十一階,比朝奉郎高一階。 朱子朝散郎之任,歷時五年。從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至紹熙五年(1194)十月。 5.朝請郎 紹熙五年(1194)十月十七日,因更化覃恩,授朱子為朝請郎,賜紫金魚袋。此次“更化",是指紹熙五年七月的光宗內禪,寧宗即位。“百官進秩一級,賞諸軍。”朝請郎在階官中為二十階,比朝散郎高一階。 朱子此階官僅任半年,至慶元元年(1195)三月止。 6.朝奉大夫 慶元元年(1195)三月,朱子復因磨勘轉官朝奉大夫。朱子有《奏狀》云:“臣今者伏蒙吏部降到告命,磨勘轉官,臣即已謝恩祗受。” 朝奉大夫為文散官十九階,比朝請郎高一階。此階官僅延至次年十二月,歷時不足兩年。在“慶元黨禁”之時因落職罷祠而勒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