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陽縣小湖鄉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孤獨,無依靠,給富家打短工,做茶葉。17歲為避抓丁,藏身于深山草寮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離開草寮,投身土改運動。1951年村里組建互助組,開展農業勞動互助合作,他第一個報名參加互助組,當選為組長,后來被選為初級社社長。1955年他倡議上山墾荒種茶,套種耐旱雜糧,親自帶頭上楮林山墾荒種茶。楮林山山陡崖高,到處是荊棘和亂石。經過一年多艱苦墾荒,種上大量的茶苗和蕃薯,但因勞動力不足和管理不茶苗枯萎,蕃薯歉收。為加強管理,年近花甲的仁盛挑鋪蓋上楮林山。黨支部大力支持他的行動,發動40多個青年上山,突擊開出茶山2.3公頃,把荒蕪的4公頃多老茶山重新開辟出來,全部種茶苗和蕃薯。仁盛一人堅持在山上,過著艱苦的山野生活。 小湖成立高級社,社員為黃仁盛先進事跡所感動,自動結伴扛鋤上山支援墾荒。接著有老農11人,相繼上山墾荒,大伙一致推選黃仁盛為耕山隊長。由于仁盛等人精心管理,1958年春茶,收獲茶葉成品500多公斤,但所采茶葉大多低檔茶。為解決茶葉質量問題,采用仁盛建議在山上建造茶廠,就地采茶,就地加工。1959年10月仁盛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春,許多新茶樹可采摘,晾茶場要相應擴大,村干部計劃派木工搭晾茶架。仁盛知道后,細細盤算,鋸木板搭架,既花木材,又得支付幾百元工資。他和隊員們商量,利用休息時間,在茶廠附近開辟一塊晾茶坪,用木條搭起架子。 1961年2月中共建陽縣委作出《關于在全體黨員和干部中開展學習共產黨員黃仁盛的決定》,號召全縣人民學習黃仁盛革命精神。 “楮林山上不老松”黃仁盛老當益壯,帶領耕山隊艱苦創業,共開墾茶山20多公頃,生產茶葉萬余斤,姜黃3600多斤。賣余糧2500多斤。先后八次被評為縣、地、省和華東區農業勞動模范。1977年6月因病逝世,終年79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