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運隆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 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理事 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國家高級(一級)技師 工藝美術師 ![]() 宋代的建陽人祝穆在《方輿勝覽》中寫到:“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難得之。”祝穆對“毫變盞”的定位是:價高難得。成書于1511年的日本古代文獻《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是建盞之最,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僅次于曜變的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祝穆所談及的“毫變”盞和日本文獻記載的“曜變”盞指向一致,它還有一個更為美輪美奐的名稱:曜變天目。 “曜變”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大小不同的結晶的斑點,斑點周圍煥發出以藍色為主的日暈狀光芒,類似于光輝照耀,當視線方向移動時斑點的光芒隨之變化,垂直觀察時呈藍色,斜看時閃現金光。據估計,“曜變”燒成機率太低,低至百萬分之一。所謂“天目”,是指建盞黑釉上的斑點,猶如夜空中閃現的繁星,給人以神奇之感。“天目”還有一個說法,是日本鐮倉時代到浙江天目山學佛的日僧回國時帶去幾個建盞,因取自天目山,故名“天目”。 宋代是崇尚自然的時代,比如,汝窯天青瓷器的審美走向與曜變天目都選擇——宇宙。汝窯天青的釉色在不同光照和角度下會發生變化,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青中泛黃,用放大鏡還可以看到釉中氣泡稀疏,宛如清晨的星輝,故而有“寥若晨星”之稱。 一為建盞的“曜變天目”,一為汝瓷的“寥若晨星”,都源于億萬斯年的土壤本色,都只是單色瓷器:最為雅致簡潔,卻關乎日月星辰的大宇宙! 周運隆,正是源于這日月星辰的宇宙理念,成了盞中宇宙的創始人。 周運隆,建盞發源地水吉鎮人,1995年,師從原建陽瓷廠模具工李培養,后在泉州模具廠、浦城柴窯等地學瓷器燒制技藝,開發了黑底銀滴、烏金、烈焰、彩金等釉色。 2015年7月,周運隆開始認真學習陶瓷工藝理論知識,全面實踐建窯建盞的燒制,并注重建盞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 當時,建盞界的燒制技術各有所長,周運隆主攻“盞中宇宙”的奇炫效果,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周運隆創新燒制方法,攻克建盞釉面玻化難題,攻克傳統建盞的澀口現象;燒制出口沿呈金色的彩金曜變盞,并取名“盞中宇宙"。 盞中宇宙的標準器形為宋代斗茶盞,選用建陽水吉當地的泥土和釉礦石,調配天然草木灰,在1300度高溫下一次性燒制而成,由于窯變的因素,釉色華麗,絲絲線條中,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圓形斑點,宛若孔雀開屏。盞內底部聚釉成星球狀,至下而上彩色光芒四射,形成宇宙中的奇特景象。 當然,技術不是單一的,周運隆一專多能,開發了花瓶、茶杯、蓋碗、香爐、茶具等系列產品,開發了油滴、烈焰、烏金、黑底銀斑、彩金等釉色。 當然,技術不是保守的,周運隆積極授徒傳藝,培養了8位弟子從事建盞燒制;周運隆樂于助人,還多次幫助同行解決原料供應、配釉、燒制工藝等生產技術難題。 當然,技術不是封閉的,周運隆積極參加景德鎮陶瓷博覽會、上饒文博會、大連文博會、北京禮品展、深圳文博會、莆田海峽工藝展、首屆福建旅游生活展、首屆建盞文博會等各類展會,宣傳推廣建盞文化。作品榮獲得第九屆海峽論壇?首屆建窯建盞(建陽)文化博覽會“工藝精品獎”最佳創新獎、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中國十大名窯”參展作品金獎、深圳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等獎項。 如今,周運隆正精研建盞燒制技藝,要用“盞中宇宙"點亮璀璨的星光,讓盞中宇宙的每顆星都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