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窯遺址 漫步在水吉鎮主干道上,隨處可見各式古樸風格的建盞門店,里面的建盞作品琳瑯滿目,有素淡雅致者,有奇異瑰麗者,有古韻雋永者…… 每逢周末,水吉鎮建盞一條街更是格外熱鬧,來自五湖四海的建盞愛好者,或走馬觀花,或凝神研究,或以盞會友,一天結束,大家無不滿載而歸! 如今,只要一提到水吉鎮,人們首先聯想到的關鍵詞就是建盞。建盞是土與火的藝術,正是因為土,注定了建盞與水吉鎮有著解不開的千年情緣。 尋找前世建盞情緣 透過老照片看到建窯遺址上那堆積如山的廢棄窯具、建盞瓷片,無一不印證了唐、宋建窯建盞的輝煌。水吉鎮作為建盞的發源地,雖然有過與大唐文明相伴的輝煌時刻,但歷經時代的變遷和社會變革的風雨,建窯湮沒了數百年。1935年,當美國人詹姆士·普拉瑪尋找到黑釉茶碗的故鄉水吉鎮時,美國、歐洲都引起相當大的轟動,但此時我國卻戰事連連,未激起一絲波瀾。 “當時到處都在大戰,我們擔驚受怕連吃飽穿暖都成問題,哪里還顧得上那一塊破瓷片。”水吉鎮退休老干部陳平回憶道。 早年龍窯那片山頭有很多完整的,甚至底部刻有字的建盞,但由于傳承的斷層,文化的缺失,沒有人知道那些破舊的瓷碗價值連城。相比自己保存建盞,大家更喜歡替外國人找建盞、運建盞,因為那樣有“高額的務工費”。只有零星的古玩愛好者把這些無人問津、別人口中的“破瓷片”當作至寶珍藏。 新中國成立后,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軌道,對建窯的考察由此開始,建窯建盞正式踏上了它的復興之旅。1954年,華東文物工作隊福建工作組在蘆花坪窯址堆積中采集到銘刻“紹興十二年(1142)”的匣缽,對確定建窯的制瓷年代具有實證的意義;1979年,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和建陽瓷廠試制的仿宋陶瓷產品在北京展出,經專家鑒定,與宋代建盞相似;1985年,建窯遺址被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水吉后井發現稀世珍品“珍珠斑”瓷盞;2001年,建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0年的漫長歲月中,建窯建盞的面紗再次悄然掀起。 共探今生 謀求發展 國家強則經濟興,經濟興則文化盛,文化盛則建盞活。 隨著70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的聚焦點從溫飽問題轉向精神食糧。建盞能夠重現,象征著中華文化的逐步復興,肯定了廣大建盞人多年的努力。建盞的復興是水吉之幸。 建窯建盞是歷史留給水吉鎮的文化名片,建盞文化的繼承和復興離不開廣大建盞燒制的手藝人。建盞產業的悄然興起,不僅讓許多本地農民“閉關研究”,專心撲在建盞燒制中,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出企業家、青年人返鄉燒盞,利用新媒介更好地傳播建盞文化。 “2014年大學實習時初步認識了建盞,又從親戚口中了解到建盞產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大學畢業后就回到水吉鎮從事做建盞。起初只是替別人賣建盞,2015年開始自己燒制建盞,過程十分艱難,一窯生一窯死,中途幾度想放棄。” 90后建窯工匠翁書杰感慨道,“真是要感謝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加上自己不斷努力,終于能在建盞市場上站穩腳跟。” 為了給當地建盞技藝傳承人和建盞企業搭建起交流、展示和銷售建盞的平臺,水吉鎮扶持建立建盞文化交流街區建設,連續三年每戶貼補3000元租金,目前已入駐商家106家。 2011年5月,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建盞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同年,水吉鎮成功舉辦龍窯開窯直播儀式和建盞文化、建盞產品推薦活動,并依托獨特的建盞文化參加“2016中國最美村鎮”評選,榮獲“中國最美村鎮·傳承獎”。2017年,水吉鎮成功舉辦水吉首屆建盞文化交流會,培育圩日建盞集市,高標準打造建盞展示、交流、宣傳、銷售的平臺。同時,建盞系列產品還入選了2017“福建好禮”百佳旅游商品名單,成為廈門金磚會議國禮。 “我在線上開了網店,客人可以不用到店里,直接通過網絡購買我的建盞,非常方便。”建盞一條街商戶葉禮旺歡喜地說道。 現今,隨著燒盞人的年輕化,建盞企業陸續告別傳統、單一的線下交易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網店、抖音、直播等網絡新形式與客商交流互動,線上銷售、線下體驗,更好地傳播建盞文化,開啟“互聯網+建盞”的時代。 據不完全統計,水吉鎮境內登記注冊的建盞企業、個體戶由2014年的37家增至目前建盞個體戶1213家,企業突破53家,從事建盞產業人員年均收入10萬元以上。 這標志著建盞產業越來越大,水吉人民越來越富。 “盞”望未來 前景可期 “若想燒出建盞這樣獨特的析晶黑釉瓷碗,最關鍵的就是要有原材料,也就是高含鐵量的黏土,而這一點,只有水吉鎮能夠滿足。”建陽建盞協會水吉組長、本土專家徐子明老師介紹道,“水吉鎮當地所產的紅棕色粘土含鐵量高達7%—10%,即便是幾十公里開外的武夷山遇林亭胎土含鐵量都比建窯低不少。” 但是,隨著建盞市場的不斷升溫,受經濟利益驅使,少部分人開始無節制地取土燒盞,導致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建盞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最大難題。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建盞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要以生態銀行建設為契機,把資源掌控在國有企業手里,既做好資源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又有利于原產地產品溯源和行業管理。”水吉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寶珠說。水吉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思想,推進“生態銀行”建設,對轄區內的高嶺土、紅色粘土等建盞礦土資源,進行勘探普查和源頭管控,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實現建盞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推動“大建盞與大文化”融合聯動發展。 建窯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群眾基礎和新生力量的支持。2019年5月,建盞特色課程作為地方特色課程正式納入水吉中學課程體系,通過課程的開展,提升建盞從業者的技能水平,為建盞文化培養最基本的手工業者,從事拉坯、塑形、創造、推廣等各方面的人才,從孩子的興趣著手,擴大建盞文化影響力,為建窯建盞培養后備力量。 下一步,水吉鎮將繼續投資15.3億元,打造以現代特色農業、建盞產業、旅游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生態環境優美、綜合承載能力較強的建盞小鎮,逐步升級打造20余家具有文化和旅游功能的建盞莊園,串聯打造建盞文化旅游帶,包括一座游客服務中心、建盞商貿街區、從玉瑤大橋到池中10公里的生態綠廊、池中大師建盞園、建窯遺址公園等,促使建盞小鎮初具規模。 70年來,建盞依托水吉土壤而生,水吉人民依托建盞產業而富。水吉與建盞,相輔相成,共創建盞小鎮新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