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禾之鄉 朱熹曾說過:“天旋地轉,閩浙反居天下之中。 朱維干《福建史稿》這樣評價建陽:“宋代閩北三府軍,建為最。府屬七邑,建陽為最。麻沙和崇化(書坊所在),實為建邵兩郡間走廊。” “靖康之亂,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東南”(朱熹《跋呂仁甫諸公帖》),位于祖國東南的建陽,因地理位置的優越,入宋后逐漸繁榮,人口增多,經濟文化同隋唐五代時相比,大有發展。 本節介紹宋時建陽概況。 據《縣志》記載,宋初建陽縣地域包括今武夷山市在內。淳化五年(994),建陽縣北部的崇安場升為縣,此后建陽區域大為減少。咸平元年(998),又分建陽上梅、下梅、會仙、黃村、周村、將村等六里歸崇安縣(今武夷山市)管轄。 治平三年(1066)分建陽宸前東南部分地域歸新成立的甌寧縣管轄。 元豐五年(1082)再分建陽與崇安交界的從政、籍溪,長平(非麻沙長坪)、豐陽、節和、建平、五夫等七里歸崇安管轄。 元祐四年(1089),原劃歸甌寧縣的建陽東南方一帶地域重新歸還建陽縣管轄。此后,建陽縣區劃再無大的變動。 那時建陽縣面積大約為2400平方公里,總的范圍相當于潭城、童游、徐市、崇雒、將口、莒口、麻沙、書坊、黃坑等九個鄉鎮。水吉、漳墩、小湖、回龍四個鄉鎮,宋時還不屬建陽。 宋代建陽下設六鄉二十三里。 六鄉:群玉鄉、升龍鄉、建寧鄉、崇政鄉、仁義鄉、開耀鄉 二十三里:三貴里、崇仁里、崇德里、均亭里、招賢里、同由里、文瑞里、祟政里、崇泰里、寧化里、欽仁里、崇洛里、崇陽里、東田里、三衢里、崇化里、永忠里、長平里、北洛里、唐石里、文強里、建陽里、忠孝里。 北宋端拱元年(988)建州改建寧軍,建陽屬建寧軍。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建寧軍升為建寧府。建陽屬建寧府,府治設在今建甌。建寧府下轄七個縣,分別是建安、浦城、建陽、松溪、崇安、政和、甌寧。 景定元年(1260),唐石里(今黃坑鎮)出現一個奇跡:一本稻苗有15個穗頭,谷粒飽滿。地方官將此事呈奏皇上,理宗皇帝龍顏大悅,詔改建陽縣為嘉禾縣,唐石里改為嘉禾里。 本文節選自《大潭書》劉建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