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結束的暑假,廣大學生是旅游市場的消費主力之一。與以往相比,大家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打卡”旅行,而是更傾向于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的沉浸式研學游。據統計,南平研學游市場“火力全開”,約3.9萬人次學生選擇到此“寓教于游”。 作為典型山區,南平如何“征服”廣大學子? 這里不僅山水相依、風景宜人,而且歷史人文資源豐富,研學場景多元。比如,“雙世遺”武夷山也是著名的茶葉產區。游客在山水畫廊中觸摸詩和遠方之余,還能品一口清香甘甜的巖茶,了解匠心傳承深處的歷史文化“密碼”。 南宋大儒朱熹曾在南平“琴書五十載”,朱子文化在這里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星羅棋布的書院成為喚醒文化基因的主要陣地。今年,南平推出大型山水史詩《月映武夷》,以多種“黑科技”手段融合非遺元素,生動展現了朱子文化精髓,讓整個觀演過程猶如一場穿越時空之旅。此外,丹山碧水間還孕育了頗具歷史底蘊的順昌大圣文化和鐫刻著時代印記的林業文化等,豐富了研學游的打開方式。 研學游熱潮,為山區帶來了什么? 在統籌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研學游促進了當地文旅經濟發展。以順昌縣鄭坊鎮為例,當地依托明晶田園綜合體和川閩航空營地,打出農業觀光和低空主題研學組合拳,已吸引近萬人次前來研學,有效帶動餐飲、酒店等消費多點開花。 研學游是外地學生認識山區的一扇窗。今年暑假期間,到南平體驗研學游的學生,來自沿海地區的占大多數。前不久,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的學生到松溪蘇維埃政府革命歷史陳列館等景點參觀游覽,紛紛表示被現場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震撼。更有一部分海外華裔學子,在這個中原文明和閩越文化相融交匯之地,通過尋訪朱子故里、領略茶道內涵,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區研學游,如何更進一步邁向研學“優”? 不可否認,把課堂搬進山間,有效實現了教育價值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但也要看到,在山區發展研學游仍存在諸多現實瓶頸。比如,受限于區域發展,部分研學基地硬件設施水平、周邊餐飲住宿條件和交通便利程度有待提升等。 對此,有關部門應鼓勵引導相關企業、商業運營團隊和鄉賢等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建設、完善研學基地和周邊相關配套設施,以市場化手段整合資金、人才、土地、房屋等資源,提升研學項目的投資效益。為了彌補運營理念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的不足,南平還可以山海協作為契機,與沿海地區搭建研學合作平臺,通過共建基地、舉辦經驗交流活動等,以資源共享賦能研學游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