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人”作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正以嶄新的姿態和蓬勃的活力推動鄉村發展。今年40歲的張慧芳就是返鄉創業的“新農人”之一,原本在廈門一家企業工作的她,于2020年回到家鄉建陽區水吉鎮仁山村,跟隨父親張水生一起管理桔柚果園。張慧芳表示,當地有這么好的物產,是建陽人的驕傲,希望和父親一起努力,讓桔柚的清香更誘人,飄得更遠。 仁山桔柚種植基地 秋雖至,暑未退。為了防止桔柚被烈日曬傷,8月19日上午,張慧芳和父親張水生迎著熱浪,穿梭在大棚外的桔柚果樹間,給枝頭上的桔柚表皮涂上一層“防曬霜”。 新農人張慧芳:“果實很容易被太陽灼傷,如果是采用套袋的方式,它既耗工、耗時,然后又有一些弊端,我們采用了給桔柚涂“防曬霜”的這種方式,在工時上能節約很多。另外這個防曬霜還可以保護它的果皮,保證這個果實的品質。” 張慧芳大學畢業后,到廈門一家企業從事人事管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在父親張水生的提議下,她毅然辭去城市工作,回到家鄉投身果園管理與銷售。 水吉仁山桔柚生態園負責人張水生:“年輕人回來對果園的管理上會更規范,比如說各種的果園規劃圖、果園的整個規劃管理,這些就列入到比較正規的管理,第二就是互聯網數據的收集,她也做的比較多,還有就是對整個果園的宣傳,包括產品的宣傳,加大整個的宣傳力度。” 張慧芳與父親一起推動“科技興農”,引入數據化管理手段,將智慧農業落到果園生產。 新農人張慧芳:“這個是2號監測點的數據,另外還有3號、4號監測點的數據,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就能從傳統農業過渡到智慧農業,對我們的生產起到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 父親張水生是一位“鄉土科技特派員”,常有果農上門咨詢桔柚種植技術,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張慧芳想到利用互聯網擴大技術傳播范圍,開通了短視頻賬號,讓父親出鏡講解桔柚種植、果園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建立交流群聊,實時為果農答疑解惑,用數字化手段打通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 新農人張慧芳:“建陽桔柚作為一個小眾的水果,其實在生產上它是有一些技術的壁壘的,這樣很多小果農,他們只能做到一些日常管理,在精細種植上的安排,他們有時候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就會造成市場上的這個桔柚產品品質良莠不齊,那這樣其實對整個桔柚產業來說是一種傷害。所以我們在做這個系列的視頻時候,就把一些種植的技術,還有管理的技術,給果農分享一些建議。” 張慧芳深知,光會管理是不夠的,還得自己掌握農業技能,她主動參加市、區農科所組織的培訓,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桔柚種植技術。今年下半年她還將入學福建農林大學,繼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新農人張慧芳:“目前我還在學習這個桔柚種植的技術,還是有很多的關鍵點需要去學習,我也希望以后我能在桔柚種植方面得到一個大的提升,也能像我的父親一樣作為一個‘鄉土科特派’,去幫助其他的建陽桔柚的果農,去提升建陽桔柚的品質。”(蔡沁妍 張少杰 丁健偉 陳希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