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陽區崇雒鄉后畬村由理學鼻祖周敦頤第十六代孫肇基遷徙至此而繁榮,先后獲評中國傳統村落和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文化特派員劉德書表示,將充分發揮自己在傳統文化研究、工筆畫創作等方面的專長,深度挖掘古村文化,講好古村故事,助力當地文旅產業發展。 文化特派員劉德書:“我們本地的花基本上是以水紅色為主,但是,這個蓮花的花瓣要特別注意,很多花瓣像湯勺一樣,就是花瓣的底部顏色更細更深一點,正面會更淺一點。” 8月12日下午,崇雒鄉政府組織部分青年干部來到后畬村文藝創作實踐基地,在文化特派員劉德書的指導下,用工筆畫的手法畫蓮。希望通過創作過程感受理學鼻祖周敦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意境和內涵。 文化特派員劉德書:“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體現的是高潔,跟我們的廉政文化剛好吻合。今天,大家在這里感受周敦頤的愛蓮文化,讓他們深入到其中,感受蓮文化,畫蓮,與廉政文化相融合一。” 劉德書現任崇雒鄉黨群服務中心副主任,在基層文化站工作了30多年,致力于宋慈法治文化研究和工筆畫創作。作為土生土長的崇雒人,劉德書一直在關注后畬這座古村落的發展變化。后畬村現存72棟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是理學鼻祖周敦頤后人聚居地,理學氛圍濃厚。后畬村以“黨建體檢”找準發展痛點、引入閩臺團隊“陪護式”服務,打造閩臺鄉建鄉創樣板村,積極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和活化利用。 崇雒鄉黨委組織委員陳莉丹:“周敦頤的理學文化底蘊在村里是十分深厚的,《愛蓮說》里提到的“蓮”也是后畬村的傳統產業,一直發展到現在。周敦頤的《愛蓮說》村里的孩子也都能朗朗上口,但是,周敦頤的理學文化元素一直非常零碎,一直缺乏專業的人士來幫我們進行梳理,包括周敦頤理學文化的源頭,他的思想內涵。” 陳莉丹表示,希望借助文化特派員的力量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賦能鄉村振興。 崇雒鄉黨委組織委員陳莉丹:“希望借助這個文化特派員的一個加持,幫助村里去梳理脈絡,形成相對完整跟規范的體系,也便于我們能夠更好的開展對周敦頤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村里向外推介比較規范的文化體系。” 劉德書表示,講好古村故事,助力鄉村振興,這是他作為后畬村文化特派員的使命和責任。他還將充分用好福建省美協會員的人脈,邀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走進后畬,用攝影家的鏡頭記錄古村發展變化,用畫家、書法家、作家的“妙筆”,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文化特派員劉德書:“引導建陽外的畫家、攝影家、書法家,以及作家,到后畬村來感受,共同來推廣周敦頤理學文化。在美術這個領域,大家來畫蓮,說蓮,感受廉政文化,把后畬村理學文化遺存發揚好,推廣好。”(黃子榮 劉劍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