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陽區朱子文化研究會會長、高級教師祝熹擔任莒口鎮馬伏村文化特派員以來,積極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寒泉精舍和馬伏熹云灣等項目建設提供思路,激活朱子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朱子是建陽的重要文化名片,馬伏村的寒泉精舍是朱子在我區自建的第一所書院,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無可爭議地成為朱子文化宣介的重要文化地標。書院主體建設完成后,市區兩級決定通過“近思錄”“孝道”兩大主題進行展陳設計,祝熹以文化特派員的身份參與其中,對寒泉精舍的孝道展陳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文化特派員祝熹:“作為文化特派員,在寒泉精舍展陳主題確定之后,其一就是《近思錄》主要內容的展陳,第二就是‘孝文化’主要內容的展陳。我想這里面兩者其實是有一個共同主題的,就是由對母親的‘小孝’上升為家國情懷的‘大孝’,而家國情懷的‘大孝’正好可以在《近思錄》里面體現出來,這樣,整個‘孝文化’就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 馬伏熹云灣是“麻陽溪千載文脈”的最佳展示場所,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建陽“千年文脈”的深厚底蘊,如何將“千年文脈”具象化,祝熹以文特派的身份進行思考,設想將“千年文脈”具體為“理學千年”“書院千年”“科舉千年”“建本千年”“釋道千年”“茶盞千年”六大版塊。 文化特派員祝熹:“在打造馬伏濟熠館的時候,我就把‘千年文脈’給它具象化,比如我們的理學從游酢南傳到朱子集成,到現在的發揚光大,是‘千年文脈’的一個重要體現。比如建本文化從唐末開始一直成為中國雕版印刷的支柱產業之一,這也是‘千年文脈’。還有朱子這一批理學家的著作成為我們中國科舉的最重要的書籍,這是‘科舉千年’。所以,我們就從六個方面把‘千年文脈’給它具體化,讓人們在游覽馬伏的時候,到了濟熠館感受到‘麻陽溪千年文脈’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重新打造馬伏周氏宗祠的過程中,祝熹與鎮村干部一起查找史料,印證本地的周氏與理學鼻祖周敦頤之間的淵源,得到了本地周氏村民的認可。 莒口鎮黨委宣傳委員傅麗君:“我跟祝熹老師為了把這個脈絡理順,一起到了建陽圖書館,去找到了《周氏宗譜》,找出來之后,對里面的內容進行梳理,然后再通過本地有威望的周氏長輩,一起去追溯,翻閱這些材料,然后通過這些原始的記載來印證這個周氏也是屬于‘愛蓮堂’中的一脈。我們整個可以看到的展陳內容,像這幾個他們祖先的畫像,都是祝熹老師幫我們一起梳理,然后最終確定。” 祝熹表示,建陽的文化厚重,文化特派員不應該只囿于一地一景一事一物,除了馬伏,他還積極地為考亭書院、麻沙鎮、黃坑鎮、將口鎮挖掘史料,為今后的文化建設先行鋪墊系統的文史資料。 文化特派員祝熹:“朱子文化在建陽的遺存非常之多,我們現在正在打造‘千年文脈,朱子在茲’(文化品牌)。朱子除了在馬伏,在莒口,在麻沙,在書坊的同文書院,還有包括在黃坑都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遺存,所以我學習的還不夠,還要繼續加強文化耕耘,賦予鄉村新的活力,賦予朱子文化新的活力,在振興鄉村文旅這塊多做一點貢獻。”(黃子榮 劉劍鋒 丁健偉 楊欣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