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黛瓦白墻,清水繞村,白鷺翩躚。 8月3日,在武夷山五夫鎮興賢古街,朱子講學舊址化身研學課堂,一群青少年穿梭于興賢書院、朱子社倉、劉氏家祠等地,感悟歷經800余年流轉不息的朱子理學文化積淀…… 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沈涵是結對五夫鎮五夫村的文化特派員。一個多月來,她帶著團隊跑遍了五夫鎮,梳理各村的日常場景,給派駐地文化建設“把脈問診”,以便將古鎮的自然風貌、文化肌理等元素,融入興賢古街整體形象提升之中。 在武夷山,有一批像沈涵這樣蹲點駐扎鄉村、尋脈“播種”的人。今年6月以來,南平創新推行文化特派員制度,武夷山根據部署,首批選派65名文化、鄉村規劃特派員下沉鄉村,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想點子、找資源、塑品牌。 播撒文化振興“火種” 理學、書院、宗祠、牌坊、龍魚戲、社倉法……當一個個關鍵詞落滿筆記本時,沈涵靈感涌現,“我們的出發點是讓沉睡的歷史‘活’起來,用沉浸式體驗,串聯非遺技藝、民俗展演、研學課程等業態。” 7月下旬,沈涵帶著團隊與方案,經與五夫鎮黨委溝通,向當地文史專家請教,走村入戶調研記錄村民需求等,勾勒出興賢古街提升項目的主線——圍繞“解謎書”這一主題,提升視覺體系,開發導覽系統,搭建游戲化場景,打造可體驗、可觸摸、可感知的鄉村文化IP。 “我們著眼于尋找文化‘種子’,讓它在鄉村‘生長’出時代的果實?!痹谏蚝磥恚嵘皇呛唵蔚男蘅?,應當在保留古街原始風貌的同時,優化全線旅游業態,打造集文化傳承、旅游觀光、研學教育于一體的文旅新地標?!耙臀幕?,更要‘種文化’。讓游客獲得深度體驗與情感共鳴,也讓村民在文化傳承中找到認同感和自豪感?!?/span> 文化特派員,看似是一個人,實則是一個團隊。他們與強大“后援團”的友情互動,為鄉村規劃帶來強勁動力。文化特派員之間的“朋友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也為鄉村發展帶去精準有效指導,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和文旅人才培養。 “歷史是五夫最寶貴的‘家底’,我們要用立體化、可視化的方式,讓文化‘動起來’,以創新場景聚集人氣、留住鄉愁、振興產業?!蔽宸蜴傸h委書記劉峰說,沈涵團隊的到來正好成為五夫鎮“智庫”,為講好朱子文化故事提供人才助力。 激活當地文化“活水”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域,坐落著一個古樸又熱鬧的小山村,星村鎮桐木村。這里是世界紅茶發源地,也是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王藝錚的結對村。 “桐木村生態絕佳,但部分農家設施和景觀還有提升空間。我們想到鏈接高校設計力量,用年輕人的創意為傳統茶村注入新活力?!弊鳛槲幕嘏蓡T,王藝錚依托她所在的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團隊,為桐木村引入一群特殊的“新村民”。 7月中旬,來自同濟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州大學、福建理工大學的58名師生走進桐木村,開展“青春桐木”茶村農家創意設計大學生暑期工作營,為44戶茶農院落“量身定制”專屬改造方案。 雖然是初來乍到的“新朋友”,但王藝錚已成為村里的“熟面孔”?!跋M蠹野l揮專業優勢,將現代設計理念與當地的茶文化、自然景觀相結合,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王藝錚懷揣著期待,與小伙伴約定“?;丶铱纯础?。 早在兩年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楊貴慶便與桐木村結緣,落筆龍渡會客廳、龍渡印象紅茶館等公共空間,在綠水青山間留下“共規、共建、共治、共享”的注腳。 “本次跨校聯合深度駐村活動,是教育實踐的突破性探索,讓學子們扎根鄉土、傾聽民聲,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踐成果?!痹跅钯F慶看來,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以文化特派員為橋梁,讓這一活動落地國家公園內的村莊,意義重大?!?/span> 洋莊鄉大安村擁有閩北分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街等豐富的革命舊址群。“如何將厚重的革命歷史轉化為當代表達?”大安村文化特派員、武夷山市旅游職業中專學校副校長吳芳芳帶著思考,走訪當地文聯、非遺展演中心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實際行動作答——培育一支帶不走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我們準備邀請本地文化學者、藝術家以及革命先輩的后人一起來講故事,組織村民和青少年傳唱蘇區歌謠、排練紅土地情景劇,面向市民和游客開設‘非遺課堂’,讓受眾從‘旁觀者’變成‘傳承者’?!痹趨欠挤嫉囊巹澲?,紅色文化將融入村民生活的細節,喚醒人們的鄉土記憶,滋養整個大安村的精神氣質。 探索武夷路徑“良方” 從制度設計到項目落地,從古街活化到產業融合,從紅色傳承到青春賦能……自6月15日啟動儀式至今,奔赴武夷山10個鄉鎮、街道的65名文化、鄉村規劃特派員,已完成第一輪駐村調研。隨著他們躬行實踐,一個個富有創意的文化項目如雨后春筍,正在成為撬動鄉村發展的新支點。 借鑒浙江省文化特派員工作機制,7月底,武夷山出臺《文化特派員服務管理制度(試行)》。按照“文化旅游、文物保護、文化規劃”三大領域,構建起“雙向匹配+團隊作戰”模式和“選、派、管、用、評、激”全鏈條工作機制。 這些舉措高效落地的背后,是“雙向奔赴”的選派方式:當地市委宣傳部、組織部、發改科技等部門共同發力,從高校、文化單位、行業協會等機構遴選優秀人才,盡可能將特派員優勢與鄉村需求匹配,為鄉村擘畫文化發展藍圖。 “文化、鄉村規劃特派員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蔽湟纳绞形麄鞑砍崭辈块L黃貴波表示,“我們也要當好‘聯絡員’和‘服務員’,幫助他們對接政策、整合資源,讓好想法落地‘生長’成為好項目,走出一條文化產業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武夷路徑’。” 如今,在武夷山的鄉野沃土上,文化、鄉村規劃特派員成為打通優質文化資源下鄉“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橋梁,一大批鄉村正依托文化特派員制度,激活“老文脈”,匯聚“新人脈”。他們如同星星之火,點燃鄉村文化的內生創造活力,并努力從“多點開花”走向“全域綻放”。(張筱惜 王林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