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全面部署,明確了任務書、路線圖。武夷山市將按照省委“奮勇爭先、再上臺階”、南平市委“發揮優勢、多作貢獻”的要求,立足茶旅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具有武夷山特色的城鄉融合、共同富裕之路。 堅持“一張圖”引領。緊扣全域整體、全面協調、全民共享目標,堅持規劃先行,與中央黨校團隊合作,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圍繞經濟發展、城鄉協調、公共服務、文化建設等七大關鍵領域,研究制定茶旅融合促城鄉統籌共同富裕行動方案,明確階段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力爭到“十五五”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縮小到1.5以內,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機制更加暢通,城鄉公共服務差距顯著縮小,努力在區域協調、城鄉融合、共同富裕上先飛、快飛。 堅持“一盤棋”落子。突出“三茶”統籌理念提升特色產業。著力文化、科技雙輪驅動,與浙江大學合作建設茶產業創新中心,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建設茶食技術創新中心,培優做強茶、熏鵝、稻花魚等特色產業,培育和引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實現“吃干榨盡”,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更多優質“土特產”變成游客“伴手禮”,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突出特色小鎮建設提升全域旅游。持續完善“1+3+3”旅游產品體系,圍繞世界紅茶發源地、萬里茶道起點等“強IP”,邀請同濟大學、中規院、新維暢想等團隊,高標準打造桐木世界紅茶發源地、下梅萬里茶道起點等主題鮮明、吸引力強的特色小鎮,示范帶動全市構建紅色、綠色、茶色、古色“四色交融”的全域旅游格局。突出深化改革創新提升活力動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集體林權制度、村莊優化整合等改革,抓好鄉村振興公司、共富工坊、“五合一”全鏈條等機制,探索多樣化途徑促進集體增財、農民增收。創新全員技能培訓機制,緊密對接茶旅產業和市場用工需要,持續開展大規模、系統性職業技能培訓,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新農民。突出數字鄉村賦能提升鄉村振興。著力產業智能化。引入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推動農業生產環節精準把控和智能管理,同時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著力治理智慧化。加快數字政府建設,開發建設智慧社區、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等信息系統和簡便應用軟件,推動基層黨建、政務服務等智慧化場景應用,著力破解鄉村治理“服務半徑大、響應速度慢”難題。 堅持“一體化”推進。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策劃實施一批完善進村道路、5G基站、充電樁、冷鏈物流、快遞驛站等項目,努力縮小城鄉在交通、供水、電力、網絡等方面差距。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注重把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資源導入農村,總結推廣“4+N”全民健康醫防融合網格化體系、鄉鎮“幸福里”社區“四不離”互助養老模式,探索城鄉學校托管、集團化辦學等模式,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優質均衡。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治理。堅持護綠、擴綠、興綠并舉,深化生態保護“123”機制,進一步筑牢綠色屏障、厚植綠美家底。全面推廣“森林生態銀行”等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深化零碳旅游、茶園碳匯發展模式,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堅持“一起富”目標。著力城鄉共富。開展“百家茶企幫百村”行動,發揮企業在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優勢,在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鄉村產業發展等方面精準發力,通過“企業帶村”模式,實現先富帶后富促共富。著力南北共富。做大做強“南茶、北米、西魚、東筍”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探索“村莊聯建、產業聯興”發展模式,鼓勵南北村莊以資金、資源入股等方式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實現產業鏈上“分工不分家、收益一起享”,推動南北鄉村協同發展。著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富。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進移風易俗,大力推廣老百姓歡迎、管用、實用的村規民約,倡導文明友愛、向上向善、崇尚科學、新風正氣的社會新風尚,繪就“六美”鄉村新畫卷。實施文化特派員駐村服務,依托村級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陣地,常態化開展“文藝下鄉”活動,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堅持“一團火”聚力。樹牢系統思維、全局觀念,站位大局想問題,著眼長遠算大賬,發揚廖俊波同志“背著石頭上山”的拼勁干勁,堅持黨政主要領導親自謀、親自推,分管領導直接抓、抓具體,做到上下齊抓、協調聯動。堅持奮發有為、奮勇爭先,主動作為、創新作為,以思維方式革新、工作模式迭代、載體機制優化,不斷拓展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全會確定的重點任務落細落實。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合力,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及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強化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引領服務聯系群眾功能,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推動形成促進共同富裕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有感的生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