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中國科學院大學陶藝創新實踐項目組組織專家教授走進建陽區開展調研,深入探尋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路徑。項目組先后參觀了南平曜變陶瓷研究院和建盞文創園,對現代工藝與科研融合在曜變釉瓷器領域的實踐成果進行了詳細考察,區文體旅局、建盞文化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 “我們發現當地匠人對于建盞燒制的釉料配比、窯溫控制等關鍵技術把控非常嚴謹。”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材料與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張靜教授調研后表示,該中心聚焦環境納米材料與綠色化學技術、超高靈敏質譜儀器研制與檢測技術等研究方向,“未來或許可以通過跨學科研究,將建盞燒制后的殘次碎片進行再開發、再利用,推動傳統非遺實現當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居科學學院副教授王艷說:“通過實地調研,我們對建窯建盞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來看,雙方合作條件總體積極,資源優勢互補顯著。建盞獨特的工藝價值和文化內涵,與我們陶藝課項目組在陶瓷文化、工藝裝備及產業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期待后續通過進一步考察交流達成課題合作,相信中國科學院與建窯建盞在科技、人文、藝術等領域的碰撞,能催生更多創新成果。”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曜變燒制技藝”的保護單位,南平曜變陶瓷研究院多年來致力于建盞燒制技藝的傳承與創新,讓這門古老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光彩。陸金喜是南平市曜變陶瓷研究院院長,曜變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積極投身于陶瓷文化的傳播與教育工作。6月11日下午,受中國人民大學邀請,陸金喜在該校“美育大講堂”第十三講中作了“盞中觀道,釉里育美——宋代建窯的非遺技藝與現代美”主題講座,一百余名師生現場聆聽。在講座中,陸金喜深入闡述了宋代建窯非遺技藝的魅力與現代美學價值,將建盞文化生動地展現給高校師生,進一步推動了傳統陶瓷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的傳播與傳承。 建盞文化是建陽最璀璨的文化名片之一,它承載著宋代的風雅與智慧,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釉色,不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歷代匠人智慧的結晶。建盞的胎土取自建陽當地,蘊含著獨特的礦物質,經過匠人精心調配的釉料,在高溫窯火中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最終形成兔毫、油滴、曜變等令人驚嘆的斑紋,每一件建盞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而建盞文創園則讓這一古老文化以更鮮活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通過創意設計、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等方式,讓建盞從傳統的茶具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喜愛。 此次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調研活動,不僅加深了對建陽建盞文化傳承與創新成果的了解,更通過在盞中寶建盞陶瓷有限公司沉浸式體驗宋代點茶等方式,讓高校專家直觀感受到建盞文化的鮮活生命力,為高校與地方在建盞文化領域的合作搭建了橋梁。(林晶 譚冰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