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省委改革辦發布全省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典型案例,我市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典型經驗做法成功入選。 1月份,水利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在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中積極開展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探索的通知,我市作為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積極探索河湖碳匯開發、水資源價值轉化等多元化路徑。 今年以來,我市創新推出河湖碳匯交易機制與“取水貸”金融產品,有效激活水資源價值,著力將水資源生態優勢、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讓優質水生態成為撬動綠色產業發展的“金鑰匙”,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富民新路,為踐行“兩山”理念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 首創河湖碳匯交易機制 開辟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河湖碳匯項目的開發及成功交易,進一步拓展了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日前,閩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開發項目結題,并完成全國首筆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交易,為我市實現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再添新例。 南平地處閩江上游,是福建的生態屏障,也是國家公園和雙世遺所在地。近年來,我市聚焦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探索,聯合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針對閩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相關方法學、標準構建及碳匯項目開發研究,并取得了《閩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態系統碳匯開發》團體標準、方法學及核算報告3項研究成果,構建起河湖碳匯統一核算體系,填補國內河湖碳匯領域的空白。 “江河湖泊及沿岸植被之所以能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向奔赴’,核心在于我們前期不斷夯實的開發基礎?!笔兴志珠L黃旭暉表示,研究成果這么快顯現,緣于我市長期堅持系統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綜合治理。特別是創新實施“巡河交水制”,打破行政壁壘,構建起“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一盤棋”的治水新格局。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水質四個全優,主要流域國控斷面、省控斷面、小流域斷面以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優質水比例均為100%;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值20.97和0.85個百分點,河湖生態系統固碳能力顯著增強,河湖碳匯開發基礎進一步夯實。 完善水權金融政策體系 暢通資源資產資本化渠道 5月12日,我市水產業發展又迎來突破——興業銀行南平分行以取水權為質押物,向福建省大紅袍飲料有限公司授信4590萬元,首批發放貸款2000萬元。 這是我市首筆取水權質押貸款落地,不僅破解了企業“捧著水源貸不到款”的困境,更標志著南平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中邁出關鍵一步,為全省水權融資改革提供了可借鑒范例。 “引來金融‘活水’,才能更好地推動‘水資源’變‘多元業態’?!笔兴a業專班相關負責人林永宏表示,“取水貸”的落地,正是南平強鏈補鏈的縮影。他說,金融“活水”的引入,必定會給企業帶來資金支持,助力其升級生產線、擴大產能、培育出更多元的業態以滿足市場需求。如大紅袍飲料公司依托雷公口水庫優質水源,貸款用于“大紅袍飲用水項目”建設,同時更新改造3條智能一體化包裝飲用水生產線,投產后年產能預計35萬噸,并借廈門航空、東方甄選等渠道輻射全省,形成“水源地—生產線—市場”閉環。 為推動“取水貸”業務拓面增量,我市對轄區內現有取水許可證進行梳理,并聯合人民銀行南平市分行向轄內金融機構推送擁有取水許可證企業“白名單”。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就取水權質押融資業務開展“一對一”服務、“點對點”政策解讀,幫助企業快速掌握融資流程,激活取水許可證的金融價值。此外,我市還將積極探索和規范推進取水權交易,努力將優質水資源、優美水生態、優良水資產轉化為驅動綠色產業升級、助力群眾增收的澎湃動能。 培育現代水產業集群 打造水生態經濟新增長極 在武夷新區水產業園內,龍頭企業正加速集聚:華潤怡寶兩條生產線已投產,農夫山泉茶飲料項目打破南平茶飲料產業空白,開發溫泉康養、功能性飲用水等“水+”產品,產業鏈向醫療用水、化妝品等領域延伸…… 水產業的崛起,得益于我市持續做活“一瓶水”文章。我市對現有可開發利用的各類水資源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形成全市地表水、礦泉水、地熱水產業“一張表、一張圖”。同時,編發《南平市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水資源白皮書》,圍繞地表水源108項指標達到Ⅰ類水標準,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等特點,全面研究分析環帶水量和水質優勢。在此基礎上,編制以武夷新區水產業園為核心,各縣(市、區)發展天然飲用水、健康飲品、溫泉康養等“水+”產業的《南平市水產業規劃》。 “在《規劃》的指導下,我市基本形成了‘一區、多點’的現代水產業空間布局。大型項目的落地,起到了帶動效應,許多高附加值的產業也在南平集聚落地?!秉S旭暉表示,目前,已成功引進華潤怡寶等知名水企,浙大百川科技、福建基茶生物科技等4家茶飲企業,以及三達膜納濾技術、彬榮昌飲料罐包裝設計制造等配套項目。今年1—5月,我市水(酒)產業產值達1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8家,產值12.73億元,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增強。 產業集聚有利于強化資源匯聚,創新驅動則為水生態經濟注入持久活力。我市注重科技引領,通過產學研合作,拓展“水+”產業新領域,提高產品多樣性。如今,南平“水+”產業不僅向醫療功能水、化妝品和泡茶水延伸,還通過舉辦釣魚大賽、開發溫泉康養項目、打造體育賽事等,推動優質水資源與文旅、康養、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起“水資源+”多元新業態。 下一步,南平將繼續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創新“河湖+”“水利+”經濟融合發展模式,實現河湖治理與區域發展有機融合,推進河湖資源生態價值轉化與民生福祉雙提升。(林夢琳 魏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