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入天體物理系 1978年11月,吉林通化已是隆冬景象。 火車再經過溝幫子時,南仁東滿臉笑容。 南仁東回到了無線電廠,大家以為他是回來看大伙兒。可是,他為什么把背包也帶回來呢?沒想到,他說他不念書了,回來了。 回到家,他說他不去讀研究生了。 妻子郭家珍大吃一驚。 妻子勸他返校,勸不動。妻子立刻去找劉紹禹,還找南仁東的其他好友,請他們趕緊幫助勸南仁東回學校去上課。好友們也感慨,南仁東啊南仁東,天下還真有這樣一個人,考上了研究生,怎能說不讀就不讀了……看嫂子急得這樣,大家都想著法子勸,相繼勸,聯合勸,可是都無效。 南仁東早想好了--他們會勸,反正自己橫豎不聽。他就愿意在廠里跟大家一起搞集成電路,他堅信在實踐中搞研發,在研發中學習提高,更有出息。 妻子無奈,去找自己的父親。郭家珍的父親專程來勸說南仁東。這時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電話也打到通化無線電廠里來了,他們也在尋找南仁東。確認南仁東果真回廠了,學校希望工廠動員南仁東盡快回校。 “馬上動員南仁東回校!”工廠對來自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電話非常重視,當作政治任務。 就這樣,在郭家珍父親、工廠和朋友的共同勸說下,南仁東同意返校。 南仁東的導師是王綬琯,福建福州人。 王綬琯于1936年到福州馬尾海軍學校造船科上學,抗日戰爭時期馬尾海軍學校輾轉遷到重慶,王綬琯也隨之到了重慶。1945年,王綬琯去英國留學,第二年到英國皇家格林尼治海軍學院造船班深造。1950年,他在英國轉向攻讀天文學。 王綬琯正是新中國誕生之初返回祖國的那一批科學家之一。他1953年回國,中國科學院天體物理組就在1953年建立。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重回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南仁東,童年看星星的記憶也回到他的腦海。這次首先激起他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先進的天文學在現代嚴重落后了。此外,導師早先是學造船的,因祖國天文學嚴重落后而改行攻讀天文,這一點也給南仁東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王綬琯五十五歲,南仁東從導師這里了解到天文學在當代世界的發展狀況。他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迅速崛起的射電天文學,把天文研究領域擴展到了可見光之外一切種類的電磁波,讓人們可以探知“看不見的宇宙”。 也是在這時,他知道了,剛剛過去的六十年代,是人類在天文學領域有重大收獲的年代--有四大天文發現。可是這四大發現,沒有一項是中國人發現的。 “為什么?”南仁東剎那間就進入了渴望知道的狀態。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些發現都離不開運用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中國近代以來,在這兩種類型的望遠鏡方面都落后了,相關的研究也就嚴重受限。如此,面對“看不見的宇宙”,要想發現它的奧秘,豈不是有如“盲人”嗎? 雖然,少年南仁東就能津津有味地給小伙伴們講什么是行星、什么是恒星,但只在1978年隆冬,南仁東返回中科院研究生院天體物理系之后,有關天文的新知識撲面而來,這才真正為他打開了“天空之門”。 現在,他知道了茫茫星海中還有一種奇特的星,既不是恒星,也不是行星,它發出的電波如星系又不是星系,那是什么呢?由于從照片上看“類似恒星”,它被命名為“類星體”。 是的,他知道了天宇中有一種類星體。 它是銀河系外能量巨大的遙遠天體,它的中心是猛烈吞噬周圍物質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些黑洞雖然自身不發光,但由于其強大的引力,周圍物質在快速落向黑洞的過程中以類似“摩擦生熱”的方式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得類星體成為宇宙中最耀眼的天體。 天文學家觀察它,指出它正以飛快的速度遠離地球。類星體離地球大約在100億光年以外,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最遙遠的天體。天文學家能看到類星體,是因為它們以光、無線電波或X射線等的形式發射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它是人類用光學望遠鏡能觀察到的天體。 自從射電望遠鏡問世,人類發現的脈沖星等新型天體更令人驚嘆。類星體和脈沖星,就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四大天文發現中的兩大發現。這些其實就是南仁東真正邁進天文學之門后接觸的課程,也是他日后總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他的學生聽的課程。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