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11月6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枕山、面海、襟江……福建地處祖國東南沿海,既享海洋的“漁鹽之利、舟楫之便”,也深受臺風、風暴潮輪番襲擊之苦。筑牢海洋“安全堤”,開展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尤為必要,十分重要。 據了解,得益于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成果應用,心中有“底”、應對有“數”成為福建海洋防災減災的新特點。2020年5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相關通知,吹響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號角。 省海洋減災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沒有現成技術和經驗可循的情況下,面對普查內容多、任務重、范圍廣等多重挑戰,“摸著石頭過河”,上下同欲,勠力同心,確保各項工作高位推動,高效落實。 省海洋減災中心通過整合行業專家、部門力量,組建3個省級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專家團隊,為全省第一次海洋災害風險普查提供業務指導和決策咨詢;增強專業素質,采取視頻培訓和現場交流相結合方式,組織開展7輪近1000人次的普查培訓,提升基層普查技術水平。工作人員將足跡遍布八閩山海。按時按質完成風暴潮、海浪等4類災害致災孕災調查和全省33個沿海市縣尺度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 編制《第一次全省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實施方案》《“一省一市”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方案》,獲取數據31346條,形成海洋災害成果圖件700余幅,成果報告100余份,以及致災孕災因子、承災體、歷史災害、重點隱患等海洋災害專題數據集,摸清全省海洋災害底數,形成福建省海洋災害風險“大數據”。 為給沿海各地海洋減災部門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普查建議和措施,組織技術骨干認真梳理總結普查工作,將全省海洋災害普查數據成果化繁為簡,“壓縮”匯編成一本小冊子作為減災工具書,實用性強、知識面廣,方便隨時隨地查閱使用。 如今,福建省組織建設了全省海洋災害風險普查數據應用平臺,對海岸防護工程、海水養殖區、漁港、濱海旅游區等4種主要承災體的海洋災害風險進行研判分析。特別在漁船安全生產方面,結合風險普查成果和風暴潮預報等數據構建漁船安全評估模型,實時分析海上漁船的安全生產等級,為漁船在海上航行作業提供安全保障,為海上安全生產提供決策支撐。 此外,福建省將風暴潮和海浪風險評估成果列入保險本底數據,作為新研發的設施漁業指數型保險產品保險費率厘定的依據。對于傳統的損失補償型保險產品,將普查風險預判的結果作為保險標的物損失賠付、分區費率厘定的參考。 省海洋減災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數為媒,將持續推進福建省海洋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工程建設,筑牢海洋防災減災防線,護航福建向海,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