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有大美,自信以持之。 武夷竹編、提線木偶、尋埔簪花、河北漆畫、中華錦服……10月27日,在第二屆世界漢學家大會活動的非遺展演中,精品云集,琳瑯滿目,各國友人近距離感受中國非遺民俗文化的技藝之美,領略文化意蘊。 “真不可思議,這真的是竹子?像頭發絲一樣?!币浑p巧手,幾十根細竹絲,“織就”了耳環、山水畫、螞蚱等一件件精美的竹編作品,非遺展演會場入口處的武夷山竹編技藝表演吸引了現場眾多外國嘉賓的目光。 “中國的非遺豐富多樣,竹編只是其中之一,但通過這些竹編作品,能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璀璨的傳統文化?!备=ㄊ〖壏沁z武夷竹編代表性傳承人謝宏星現場手作竹編,展示閩北文化的獨特魅力。 會場入口另一側,來自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同樣圍滿了觀眾。非遺傳承人僅靠幾根絲線控制,木偶便端坐于茶桌前,雙手靈活,提壺、倒茶、端茶,一氣呵成,頓時贏得陣陣喝彩。表演一結束,更有外國嘉賓忍不住上手學習,體驗操控木偶泡茶。 “非遺展演是一次很好的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同時也是一次關于傳統文化的交流。”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丹麥籍專家赫勒·阿德賽爾在遇林亭窯描金盞前駐足,詢問了解制作方法。她說,瓷器也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丹麥的瓷器也很精美,但兩國文化不同,所以在圖案、器型方面各有特色,希望今后兩國能有更多交流機會。 當天共有20多項非遺項目參與展演展示,其中不僅有南平地區的武夷茶藝、閩派古琴、建本拓印、遇林亭窯(描金盞)、浦城剪紙、武夷竹編等特色非遺,還有福建省其他地區的漆藝、簪花、掌上木偶、提線木偶等非遺項目,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立體書、河北漆畫、湖南黑茶、中華錦服等優秀非遺代表項目。眾多非遺項目可品、可聞、可聽、可體驗,多角度立體式展示了各地域的文化特色。 非遺傳承人們現場與嘉賓互動,展示其拿手絕活、看家本領。嘉賓們還可以體驗非遺制作,盡情領略非遺的獨特魅力,沉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韻味中。 一缸水、幾滴漆,就能變幻出萬千圖案,使用國家級非遺漆染工藝染制而成的漆扇,近年來日益“出圈”。在展位前,來自喀麥隆的漢學家佳妮認真地將扇面浸入放了顏料的水中,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用手輕輕搖晃扇面,再將扇子垂直出水,一把色彩紛呈的漆扇展示在眾人眼前?!癇eautiful!”拿著自己制作的扇子,佳妮脫口而出。 翻開書本,一展開就是一幅立體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精美的故宮、紅樓夢大觀園等壯麗的景色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在書頁的翻動下快速流轉,驚艷眾人?!拔壹液⒆邮窒矚g中國的孫悟空,這種立體書他們肯定也會很喜歡。”北馬其頓漢學家馮海城立刻被吸引了,他當即想購買一本,讓家里兩個上小學的孩子在閱讀中寓教于樂,了解更多的中國歷史故事。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文化蘊涵中華文明的深刻內涵。中國古華服展示區,一件件中國古代宮廷服裝色彩靚麗、精美絕倫,承載了染、織、繡等傳統工藝和東方美學意境的服裝樣式“圈粉”不少國外女嘉賓。 “太美了,原來中國服飾也是一種文化?!北本┱Z言大學法國青年學者身著旗袍,穿梭在華服展架之間,聽工作人員講解服飾背后的文化傳承后,不住感嘆。 文化自信,“穿”承千年。如今,在中國身著漢服、旗袍、馬面裙等傳統服飾的年輕人隨處可見。古漢服展區工作人員介紹:“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和穿著需求,現在越來越多不同風格、不同功能的漢服走向市場,讓漢服真正‘穿’入日常,用服飾推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從獨特的竹編耳環,到炫彩的漆扇,再到精美又日常的馬面裙,非遺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越來越多非遺產品逐漸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未來的文化紐帶。(林李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