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生態”“有機”等理念深入人心,生態茶園的打造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2022年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南平市水土保持中心、南平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在位于建陽區回龍鄉的天云茶業種植基地內,開啟了“福建省茶果園水土保持優勢地被植物篩選及其固碳效應研究”項目,因地制宜,探索打造“以草抑雜、以草養茶、以草抑蟲、以草增匯”“生態+”水保生態茶園,目前已初見成效。 8月22日,在位于建陽區回龍鄉垅下村天云茶業種植基地內,雨后的茶山被薄霧繚繞、生機勃勃。 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副總工、正高級農藝師、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林強:“這一眼望過去都沒有任何的高過茶樹的雜草,看過去非常干凈整齊,最近的暴雨這么多,你看我們腳拿起來鞋底還是干凈的,沒有那種黏土,那說明它這個草把地被保護得非常好。 長滿茶園行間的過路黃、七星蓮、積雪草、地菍等地表植物,就是林強教授提到的草,是“福建省茶果園水土保持優勢地被植物篩選及其固碳效應研究”項目的“主角”,也是茶園的“生態密碼”。 南平市建陽區天云茶業有限公司張瑞旺:“我一直都在堅持做生態茶園,都不太理想,跟林強教授深入交流以后我感覺這個模式比較接地氣。” 張瑞旺是天云茶業種植基地的主人,深諳好生態對于茶葉品質的重要性,在省、市科技特派員的指導和牽線下,于2022年對接上了該項目。 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副總工、正高級農藝師、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林強:“我們這個課題是不種草,只是篩選,然后促進它繁育。” 該項目通過篩選保留本土優勢地被植物,利用本土草被的競爭和適生優勢,通過繁育和控雜草等措施,形成以本土優勢地被植物為主導的地表覆蓋模式。 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副總工、正高級農藝師、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林強:“這是我們篩選出來的七星蓮,你看長得把茶的根部包括土壤都覆蓋得非常好,有我們的敗醬草還有積雪草,各種草它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互相促進互相生長,每個季節它都有益草來覆蓋地面,起到防旱蓄水保土的作用。” 項目除了達到水土保持、固碳增碳的目的,也給他們帶來了意外之喜。隨著地表優勢地被植物的豐富,草被下微生物菌種群的極大豐富,茶園的自然生態環境逐步形成。 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副總工、正高級農藝師、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林強:“你看我可以扒開很自豪地說它沒有任何的蟲子。我們當時實驗之初,留完草后我們想采取一些生物方式,像黏蟲板、滅蚊燈、滅蟲燈,這些我們也想布置,后面發現根本沒必要。隨著生態變好了,生態平衡了以后,一旦有蟲子出來,它這個天敵就來了,說明整個茶山已經形成了一種動態的良性循環,一種小的生態環境它出現了。” 張瑞旺表示,自從開始嘗試以本土優勢地被植物為主導的,地表覆蓋模式后,大大節省了成本,茶葉的品質也上來了。 南平市建陽區天云茶業有限公司張瑞旺:“我直觀感受到對我們那個茶農來講,人工費省的。我們還做了一些對比,就是減少化肥使用,減肥現在已經減到一半以上,我們的產量不變的情況下質量提升很多,像茶葉的耐泡度好,還有一個清甜度,還有香氣的豐富度。” “以草抑雜、以草養茶、以草抑(害)蟲、以草增(碳)匯”的水保“生態+”茶園推廣后,將進一步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為八閩生態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南平經驗”,為全國同類地區探索實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貢獻出新的“福建經驗”。 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副總工、正高級農藝師、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林強:“我們做這個題材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這片茶葉,也不單單是為了做個科研而做科研,我們更主要的目的是,想把一些這種遵循自然平衡、遵守自然規律的理念來向農民推廣, 真正地把我們這個好的模式推廣到廣大的茶園去,讓農民受益。(江潔 劉劍鋒 葉文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