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8月1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馬丹鳳 通訊員 孫強 梁夢婷) 編者按 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連續45年居全國首位。綠水青山底色更足,離不開保護與打擊并重、防范與治理協同。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全省涉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案件數同比下降28.95%,偵破率上升26.8%。其中,三明市高效統籌各級各類警務資源,織密生態警務防護網;莆田市成立“生態義警”巡邏服務隊,創建“生態司法保護碳匯林”,嚴厲打擊涉生態違法犯罪……全省各地環保、公檢法等部門共享信息,聯勤聯動,共同撐起生態保護傘。請看一組詳細報道。 近年來,三明公安創新打造生態警務品牌,含立體智慧防控、生態要素管控、群防群治聯動、合成精準打擊、執法司法協作、生態價值實現6項機制,強化與行政、司法部門溝通協作,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對接,共同筑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今年以來,三明市涉林犯罪現行案件破案率達87%;偵破省公安廳掛牌督辦案件8起,破案率達100%。 數據共享 近日,記者走進三明市沙縣區數字生態警務中心,只見大屏幕上滾動刷新著一條條數據,直觀反映轄區的巡查情況。 “有了數字生態警務中心和生態警務聯勤中心,我們對綠水青山的護航就像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沙縣公安分局森警大隊大隊長孫達介紹,該中心將區智慧治理中心數據和公安大數據有機融合,實現水利、林業、城管、自然資源、12345等平臺部門類信息數據集中匯總,一屏展示、綜合研判,配合空中無人機、水面巡邏艇、陸上視頻監控三位一體的防范體系,可實現巡查防控和打擊處置工作的高效化、精準化。 日前,該中心工作人員在進行數據分析研判時,通過比對來自水利、公安等多部門的數據,發現來畔溪水域有幾處數據異常點。工作人員將線索提供給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并協助其開展專項巡查,及時制止了非法取水行為。 類似沙縣區數字生態警務中心這樣的智慧平臺,目前在三明市共有3個。據了解,三明市公安局制定出臺數字生態警務中心運行機制,實行“平時常態運行、專班同步上案、用時聯動運作”3種運行模式,充分應用科技賦能,全力構建縱向一體偵查、橫向部門協同、立體支撐保障的生態警務一體化合成協作體系。 人員聯動 不僅要實現數據共享,還要從人員上、工作機制上實現聯勤聯動。 今年7月,沙縣區生態警務聯勤中心掛牌成立。 “生態領域很多執法工作需要多部門聯合開展。在數據打通的基礎上,公安、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等部門相關人員坐在一起辦公,更能把聯勤聯動機制落到實處。”孫達介紹,當前,沙縣區生態警務聯勤中心主要負責協調執法協作、案件移送等日常事務聯絡工作,以及開展聯合培訓,未來將逐步擴大聯勤聯動范圍。 近日,一場野生動物放回儀式在將樂縣古鏞鎮枇杷丘山場進行。將樂縣公安局聯合縣林業局、野生動物救護站,將收容救治的一只蛇雕、兩只雀鷹、一只貓頭鷹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省級保護動物眼鏡蛇一條放歸大自然。 “此次放歸的野生動物都是由群眾發現并主動聯系我們,然后送往野生動物救助站救治的。”將樂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教導員林有忠告訴記者,“這種事情不是個例。近年來我們通過‘一山一河’兩支生態保護黨員先鋒隊等大力開展涉林宣傳工作,老百姓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越來越強了。” 林有忠口中的“一山一河”兩支生態保護黨員先鋒隊,是指龍棲山生態保護黨員先鋒隊和金溪河生態保護黨員先鋒隊,兩支隊伍分別以南、北片派出所警力為支撐,協同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 縱觀三明全市,公安聯動各單位守護生態綠的故事俯拾皆是。泰寧縣公安局創新打造“警長+河長+林長+景長”工作機制,組成“紅袖標”志愿服務隊和“警景”聯動巡邏隊;永安市公安局與國有全資森林生態企業相互配合,把觸角延伸至生態環境類案件辦理;明溪縣公安局積極創建森林衛士——候鳥“護道者”黨建品牌,護航觀鳥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