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廌山書院,即廌山游文肅先生祠。在禾平里。宋乾道丙戌,知縣蕭之敏建。時以默齋九言、受齋九功、定庵操、子蒙開配。明洪武己卯,知縣陳敏重建。萬歷庚辰裁,乙酉題復(fù)。戊戌,都御史金公學(xué)增重修。又建坊于渡口,榜之曰“定夫先生故里”。 ——清道光《建陽縣志·卷三》
廌山,在禾平里白塔之旁,去縣幾一百里。其形如蟹豸,蜿蜓逶迤,如琢如削。蓋以秀奇所鐘也,宋游酢生焉。今為廌山書院對山。之近者曰公裳山,青潤特立,如人披公服之狀。朱秉鐵《廌山夕照詩》:“豸山含暮景,返照客登臺。草色煙光淡,林鴉次第來?!?/span> ——民國《建陽縣志·卷二》
廌山書院也寫為豸山書院,為游酢先生祠,在麻沙鎮(zhèn)長坪村。“宋熙興間,游文肅公廣平先生倡學(xué)明道于斯,以面廌山,故名”,引文中的“熙興”所指當(dāng)是“熙寧“,則建造時間不遲于熙寧十年(1077年)。書院面朝廌山,故稱廌山草堂。游酢的誨子詩“三十年來宿草廬”中的“草廬”就指廌山草堂。 南宋乾道二年(1166),建陽知縣蕭氏建祠祀游酢。嘉熙二年(1238),建寧知府王埜奉詔在祠址敕建“廌山書院”,宋理宗御書匾額。 開禧二年(1206),游酢三世孫游九公(謚“文清”)重建。元時遭遇兵燹,書院廢棄。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游酢的裔孫游勉道重建正堂,堂前的大門仍用舊的御書匾額。三十二年(1399),建陽知縣陳敏建中堂,祭祀游酢及游家的幾位儒士。 明朝正統(tǒng)間(1436—1449),都御史滕公、張公奉詔,褒揚(yáng)先哲,重修書院。 弘治十七年(1504),御史宋廉重修。 正德年間(1506—1521),尚書姚英之到福建視察辦學(xué)情況,置田若干畝以供春秋二祭。 嘉靖三十年(1551),福建巡撫曾佩到麻沙長坪,探訪游家的故老,知道廌山書院荒廢,于是拔款重修。重修后,宋衡寫記文記載此事。 萬歷十三年(1585),巡按御史楊四知,上奏請求恢復(fù)廌山書院,并立“道南儒宗”的祠堂匾。二十六年(1598),御史金學(xué)曾在富垅渡口建“定夫先生故里坊”。 清康熙五十六年,建陽知縣立“載道而南”祠匾。 乾隆三年(1738),福建學(xué)政周學(xué)健立“理學(xué)元宗”祠匾。 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陽知縣詹登高捐棒重建,磚砌坊門,建“名儒闕里”坊。 據(jù)游酢三十七代孫游希鵬回憶,解放前書院房舍有上下棟,左右?guī)欣任?,與前面的小圓門相通。上廳供祀游酢遺像。院內(nèi)種有柏樹,最后一次修建是清同治三年(1866)。《重修廌山公祠并補(bǔ)刊文集板小引》中提到:“近遭兵燹,祠宇摧傷,《文集》之板,僅存一二。遠(yuǎn)近學(xué)者,尚思修建,況在孫子?即爰而倡議重修,踴躍肩摩,眾擎易舉,取用良多,廟宇聿新,享堂巍峨。” 現(xiàn)因年代久遠(yuǎn),書院倒塌,僅剩書院門,今為建陽區(qū)文物保護(hù)單位。 明嘉靖《建陽縣志》在“廌山書院”條目下錄有游酢寄楊時的詩,并錄楊時寄游酢的詩,各一首。 懷舊寄楊中立 游酢 蕭條清穎一茅廬,魂夢長懷與子居。 五里橋西楊柳路,可能鞭馬復(fù)來無。
楊龜山寄至廌山 楊時 憶昔相逢鳳山跡,駒隙骎骎余半紀(jì)。 君趨烏府近清光,陸海驚濤漲天起。 云航大舸半棹溺,艤岸得全誠偶爾。 我時捧檄赴荊渚,放浪江湖一浮蟻。 談經(jīng)好古老無用,哺啜糟醨咀糠粃。 東歸雖復(fù)有民社,為米折腰良可恥。 市朝紛紛真羿彀,朔兔燕孤不容擬。 投身中地竟誰免,未信棘端能捍矢。 重樓百尺臥玄德,問舍求田不須鄙。 早歲結(jié)盟初有約,齒豁頭童今老矣。 竹場預(yù)想傍田廬,負(fù)耒耦耕何日始? |
版權(quán)說明 | 聯(lián)系我們 | 設(shè)為首頁 |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