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位辛,一字去非,號勿軒,晚號退齋。建陽崇泰里(今莒口鄉)人,世居云谷鰲峰之陽熊墩。幼年穎慧,有志于濂、洛、關、閩之學。訪朱熹門人輔廣,拜其為師,游浙江,受業于劉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黃干論學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進士,受任汀州(今屬福建)司戶參軍,頗有政績。 宋亡之后,熊禾誓不仕元,入武夷山隱居,筑洪源書堂,聚徒講學,受業門生數百人,有來自江左、東吳與漳泉者。州縣長官與顯貴人物,皆事以師禮。熊禾始終以道義自任,聲稱“宋之義士,元之頑民”。聞宋孤臣謝枋得隱居建陽,即拜訪他,共訴宋朝覆滅之恨,相與擁抱而哭曰:“今天下皆賊也,所不為賊者,唯足下與我耳。”兩人志同道合,共同研討性理之學,成為莫逆之交。 熊禾居武夷12年,回家鄉熊墩,在鰲峰之麓,重建鰲峰書院,講學著述,以奉先圣,繼承理學道統。以書院門對云谷,改稱“云谷書院”,四方學者接踵而來。熊禾教學重于義理。授教學生格致、誠心、修齊、治平的為人處世綱領,抨擊異端,力排僧道之說、神鬼之妄。嘗與江西學者胡一桂研究學問,說秦漢以來,天下所以無善治,是儒者無正學;儒者之所以無正學,是“六經”無完書。“六經”無完書,那學問就沒有理論依據;儒者無正學,那道學就得不到發揚。因此,他主張以“六經”、“四書”作為學校教本,以經學為育人治世之道,以書院宣揚理學陣地。元大德九年(1305年),他在鰲峰書院會集55位友人,舉行學術討論。熊禾作《會拜五十五人》詩,其中有云:“修竹歲寒歡得友,野花春色且攜書。” 能禾是朱熹三傳弟子,深受其學說影響,視朱熹為孔子第二。他說:朱文公百世之師,即今夫子;徽國公(朱熹謚號)千年之墓,視為孔林。公之文如日麗天,公之神如水行地。認為朱熹的著述繼往圣絕學,開萬世太平,其學術影響,關系到國家存亡,民心向背。撰《考亭書院記》,有“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之語。元朝翰林學士吳澄閱讀此文,備加稱贊道:“江南有人矣!”熊禾對朱熹的評價,得到后人的贊同,為朱熹在儒家道統中奠定崇高的地位。 熊禾認為朱熹生平精力,主要著述《易》《詩》與“四書”,而《尚書》“三禮”,僅開其端,未及完成,《春秋》只闡發其義。熊禾以繼朱子學為已任,嘗作詩云:“斯文一縷千鈞日,我輩三經五典身。”如果不能竟此事業,則愧負師訓。元初處于兵災火劫之余,文集焚毀散失。熊禾勵志圣學,苦心收集資料。早歲寫成《春秋通解》一書,毀于火災,毫不氣餒。他與至友胡一桂講論17年,互相勉勵切磋,《易》、《詩》《書》傳注都就緒,《春秋》重纂,及至纂修《儀禮》,未及成書,于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逝世。熊禾,以畢生精力研究儒家經典,繼承、弘揚和發展朱子學,成為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昔人云:“朱熹有功于圣門,熊禾有功于朱熹。” 熊禾著作極為豐富,有《易經講義》《易學圖存》《周易集疏》《書說》《大學尚書口義》《三禮考略》《春秋通解》《春秋論考》《四書標題》《大學廣義》《四書小學集疏》《文公要語》等書,其中《儀禮》未及完稿,陳益方繼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