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季通,號西山,宋建陽崇泰里(今莒口鄉)后山人。著名理學家、學者。出身書香門第,從小聰穎過人,博學強記,八歲能詩,十歲日記千言。父蔡發教以《西銘》,元定深領含義。稍長,授以二程《語錄》、邵雍《皇極經世》、張載《正蒙》等書,教誨說:“這就是孔孟正脈”。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父病逝。元定秉承父教,到西山絕頂建屋,刻苦攻讀,凡天文、地理、禮樂、兵制與度數,無不貫通。 紹興二十九年元定往崇安五夫拜朱熹為師。朱熹考詢他的學識,大為驚奇地說:“你是我的老友,不當在弟子之列。”各地有前來投拜朱熹的學生,必先令元定考查,凡講解諸書奧義,學生所難以領會的,必先與元定商討。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于建陽云谷建成晦庵草堂,元定也在西山建精舍設“疑難堂”兩山相對,夜間懸燈相望,燈暗則示學習有疑難,次日就往來切磋研討。朱熹贈元定書中有“臨風引領儀,已聞采薇歌”的贊語。元定每次拜見朱熹,朱熹必留他講論數日,晚上對床講論常通宵達旦。在西山著書立論,年四十不就科舉考試。至淳熙十五年尤袤、楊萬里將元定的《律呂新書》推薦給朝廷,朝廷召他進京,他堅以疾辭。紹熙四年(1193年),西游湖北襄陽、漢口,渡江經南京至杭州,游西湖,歷經名勝大川。 元定不僅是朱熹的得意門生,也是十分親密的好友,在教學和著述上,是朱熹的左肱右臂。元定的見解有超越于朱熹的,總是傾誠相告,據理分析;凡經書深奧怪僻的詞句,元定過目就理解。朱熹贊稱:“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朱熹的許多著作都包括元定的思想。朱熹注解《四書》和編寫《伊洛淵源錄》、《詩集傳》、《近思錄》、《通鑒》等著作,均與元定共同參訂。《易學啟蒙》一書,元定起稿至“論易”。朱熹對《河圖》、《洛書》、《皇極經世》的研究,都從元定的獨到見解而受到啟發。元定的學生翁易說:“晦翁(指朱熹)注釋諸書,因先生(指元定)辯論有所啟發之處不少。”《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六經”等書的講論與文公并馳其功,朱熹說:“交游四十年,于學無所不講,所賴以祛蒙蔽者多”。晚年親自編輯蔡元定與自己講論學術的言論為《翁季錄》,以表明元定對自己的著述具有股肱之力。 元定的《皇極經世》,對邵雍的學術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顯微闡幽。《律呂新書》沿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十二個音律,把音高分成十二個音階,用十二天干和十二個月與之相配。在十二律中添加六個變律,有新的創見,是中國音樂史上的名著。 元定著《八陣圖說》一書,以為舊本《八陣圖》殘缺不全,讀者難以看懂,因此用心詳究,探明陣法道理,編輯注釋成書。正如朱熹所說:“遼金倔強,淹有中原,無能制之者。是其文事雖備,武略不竟,此季通《八陣圖說》所以有益于世也。” 慶元二年(1196年),權臣韓侂胄專權,南宋朝廷設“偽學”之禁,打擊政敵趙汝愚,并及道學儒士。朱熹落職,蔡元定被發遣道州(今屬湖南)。翌年三月詔下,不屑之徒抄了元定的家,州縣急令捕元定。元定未向家里告別,立即上路。朱熹與從學者數百人在蕭屯靖安寺(今考亭下保)等候,元定乘船到瀛州橋頭,朱喜出迎入方丈室餞行。座中有感傷而下淚的,元定卻泰然自若,談論不異平時。臨行賦詩云:“執手笑相別,毋為兒女悲!”朱熹見此情景,不禁嘆惜說:“朋友相愛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謂有兩得之矣。”次日,朱熹送行到縣西20華里的馬伏,共宿于寒泉精舍。當晚兩人校訂《參同契》,通宵不寐。元定與子蔡沉,穿著草鞋步行三千里,到了道州,閉戶讀書,毫不悲怨,小屋掛上“愆”字。道州遠近士子,聽到他的聲名,紛紛來求教。愛護元定的人建議說,應該謝絕前來求學的學生。元定說:“他以求學而來,何忍拒之”,“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慶元四年八月初九日,元定病逝于貶所,終年64歲。臨終寫信與朱熹永別,猶以“師道未立為憂”。不久,旨下許歸葬。子蔡沉扶棺回建陽,同年十一月葬于建陽崇泰里(今莒口鄉)后山陳布村翠嵐之源。朱熹題碑曰:“有宋蔡君季通之墓”。 元定所著之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皇極經世指要》、《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陣圖說》、《陰符經解》、《運氣節略》、《脈書》以及書帖,雜識共數十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