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元晦,改字仲晦,號晦庵,晚號云谷老人、滄州病叟、遁翁,別稱紫陽。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南建113于尤溪,曾居建甌、崇安,晚年定居建陽。 朱熹自幼聰穎,善于探求知識。四歲時,父朱松指著天對他說:“那是天。”朱熹反問道:“天上為何物?”朱松感到十分驚奇,于是訓勉益勤。朱熹五歲入小學。八歲,朱松教讀《孝經),朱熹在書上寫道:“不若是,非人也。”次年讀《論語》,孔子曰:“仁遠矣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認識到學“仁”好象下棋一樣,要從實處下功夫。紹興十年(1140年)父松遭“懷異自賢”的讒言,罷官,閑居建州(治所今建甌),朱熹受學在家,耳濡目染,“而心好之”。同年,他隨同父朱松到建陽縣城登高山表兄邱子野家暫住。暇日朱松手書蘇東坡《昆陽賦》教讀子侄,朱熹受到愛國憂民的思想教育。紹興十三年三月,朱松逝世于建甌,遺書囑咐朱熹:“胡籍溪,劉勉之,劉子翚三人,學有淵源,吾死后,汝往受學。”次年,奉母祝氏移居崇安五夫里。紹興十七年,舉建州鄉貢,獲得考官蔡茲評論:“他日為非常人。”第二年,進京考試,中進士。 紹興三十二年,朱熹以迪功郎出任泉州同安縣(屬福建)主簿。到任之初,將縣衙閑居之室改建為“高士軒”。法令公布于楣間。兼管縣學,選優秀子弟入學,聘名士任教。學規嚴格,身為表率。紹興三十七年,同安主簿任滿,以養親為由,請任祠官,隱居武夷山間,講學著述。 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朱熹前往湖南潭州(治所今長沙),訪友張拭,互相切磋研求學問。乾道六年,葬母祝氏于建陽縣崇泰里(今莒口鄉)馬伏天湖旁,筑寒泉精舍于墓旁守孝。出外尋勝,發現云谷深幽清靜的優美環境,于此蓋草堂三間,名之“晦庵”,自號晦翁。有劉爚、祝穆等在這里從學。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在寒泉精舍與呂祖謙合編《近思錄》。接著,朱熹陪同呂祖謙去江西鉛山縣與陸九齡、九淵兄弟圍繞“教人”問題,進行學術討論。結果各執已見,不歡而散,史稱“鵝湖之會”。隱居時期,朱熹陸續編著《程氏遺書》《資治通鑒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錄》、《西銘解義》、《太極圖說》《詩集傳》與《周易本義》等20多部重要著作,初步奠定理學思想的格局。 淳熙六年三月赴任南康軍知軍。任內修復白鹿洞書院,頒布《白鹿洞學規》。八年十二月改任兩浙東路茶鹽司常平使。當時浙東大饑,即日單車就道,按行境內,懲辦貪官污吏與豪右奸滑,任用耿直賢良,革除和買、役法等弊政,請皇上頒發崇安《社倉法》。次年卸任還鄉。淳熙十年四月,在武夷五曲建成武夷精舍,四方前來求學的學生日益增多。 孝宗朝(1163~1189年),朱熹上殿奏對3次,應詔上書3次,備陳修政事,襄夷狄,選大臣,振綱紀,養民力,厲風俗,對“靖康之難”,大聲疾呼:“君父之仇不與共戴天。” 淳熙十六年初,朱熹對定稿已久的《大學章句》、《中庸章句》進行修改,并撰寫這兩本書的序言。同年十一月,奉詔赴任漳州(今屬福建)知州。任內蠲減本州賦稅與雜稅,奏聞經界利害,刊《四經四子書》。他要在漳州實行田畝經界,開始丈量土地,核實稅冊,遭到大戶豪右的反對。紹熙二年(1191年)二月,朱熹長子塾病逝,四月辭職離漳州。 朱熹于紹熙二年五月到建陽,住在童游橋頭。他在《答吳伯豐書》談到:“今不復成歸五夫,現就此謀卜居。已買得人舊屋,明年可移。”一方面在考亭購買一所舊屋,進行修葺,并建小書樓一座,匾張拭遺墨“藏書”兩字。次年六月遷入考亭新居。遷居后,他撰寫《告家廟文》說:“卜葬卜居,亦既累歲,時移歲改,存歿未安。乃眷此鄉。”“生亦皇考所常愛賞而欲卜居之地。今既定宅,敢虔告,以安祖考之靈。” 紹熙四年十二月,詔任朱熹為潭州(今長沙)知州、湖南安撫使。次年五月赴任。適遇瑤民起義,他誘降之。同時修岳麓洞書院,擴建學舍至百余間,另設額外學生名額,以駐四方游學之士。朱熹白天治理郡事,夜間常與諸生講論,略無倦色。當時寧宗即位,趙汝愚出任宰相,皇上召朱熹入朝奏事。同年八月進京,授予煥章閣待制兼侍讀。時韓佗胄專權,朱熹奏罷建東宮等事,都未被采納,十一月回到考亭。 朱熹回到考亭后,四方求學的門生欲來求學,至此建成竹林精舍(后改滄洲精舍)。精舍創立,莘莘學子摳衣而來,遠自川蜀。朱熹與蔡元定、黃干、劉爚、蔡沉、葉味道、李方子、輔廣、范念德等門生研究學問,發明義理,創立著名的考亭學派。 慶元二年(1196年),韓侘胄黨羽、監察使沈繼祖彈劾朱熹“欺君罔世,污行道名”。朝廷嚴禁“偽學”,朱熹罷官,蔡元定貶謫道州(今屬湖南),趙汝愚遭流放死于途中。余嘉上書要求問斬朱熹,以絕“偽學”。在學禁十分緊張時刻,朱熹于考亭以沉重悲憤的心情,寫下《水調歌頭·題滄州》這首詞。他在學禁時期,應友人與學生之請,到過邵武、泰寧、南平、古田、福州等處講學、游覽,實則避難。在滄州精舍,仍孜孜不倦濡筆著述,完成《韓文考異》等著述。慶元六年三月初,病情相當嚴重,晚上還經常給學生講課直到夜半。初九日午初刻,逝世于建陽考亭,享年71歲。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葬于建陽縣唐石里(今黃坑鄉)大林谷。出葬前,朝廷令地方守臣嚴加約束,不準四方“偽徒”會集送葬,以免議論時政得失。送葬者仍多達數千人。后學禁解除,詔謚“文”,贈太師,封徽國公。 朱熹著述十分豐富,有《周易本義》、《易學啟蒙》、《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通書解》、《西銘解》、《楚辭集注》與《韓文考異》等;所編的有《論孟集議》、《孟子指要》、《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近思錄》、《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和《程氏外書》等。后人編輯其著作為《文集》100卷,《語類》140 卷,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