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頭龍窯,安靜地臥在南浦溪岸邊。 水吉鎮渡船頭村,沿溪岸而建。這里是宋代建盞唯一的水路出口,是連接建盞和外界最重要的集散碼頭。 千年前建盞由此出口,千年后將由“渡頭”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1984年出生的林杰,是“渡頭建盞文化”的創建者。他戴著一副眼鏡,斯文少話,但他的內心,卻燃燒著一團跳動的火! 林杰出生在建盞的故鄉——建陽水吉。這里地處武夷山脈南麓,群山長青,綠水長流,一年四季,風景旖旎。在他家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建盞古窯址。他曾跟人“吹牛”,說自己是玩著建盞不小心長大的人。 玩建盞長大的林杰,卻險些與建盞擦肩而過。林杰讀的是機械設計專業,畢業后,他順理成章在一家私營汽車配件廠當了一名“技術員”。技術員當久了,沒啥新鮮感,加上收入低,他想:這樣下去不行,得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有前途的職業。于是,他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回水吉,做建盞。 方向有了,拜誰為師呢? 林杰首先想到一個人,父親的世交,建盞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許家有。他找到許家有,開門見山地說:“我想跟您學做建盞,請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做建盞多年,技藝已如火純青的許家有對這個小后生頗為欣賞,當即答應:“作盞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你既然想作盞,我就收下你。只要你肯學,我一定盡己所能,傾力傳授。” 有了許老先生的表態,林杰立刻風風火火籌備自己的工作室。林杰給自己的工作室起名 “守藝”,有兩重含義:一是保證最純正傳統的工藝,守,有傳承守護之意;二是勉勵自己,不忘初心,做手藝,不能掉進錢眼里。 林杰是一個宜靜宜動的人。平日里他喜歡運動,喜歡打籃球。可是一旦坐到工作臺前,他立刻變得專注和投入。他自己曾說:“拉坯和修坯的時候有種很特別的感覺。靜下心來全身心投入的時候,感覺有點像禪修打坐時的入定,那種感覺很奇妙,思維特別清晰,我要思考問題的時候就去拉坯。” 從開始做建盞到今天,他一直堅持手工拉坯,手工的東西更有靈性。器形的審美對一個 工匠來說非常重要。我問他:“你的審美情趣是如何培養的?”他笑了:“不知道,我的朋友都說我的手藝是上輩子帶來的。” 以情馭盞,匠心獨運,林杰做出的建盞比旁人多了幾分靈動之氣。氣韻這個東西會有深深的個人烙印,林杰的盞就打上了他自己的烙印。他做的盞,瓷化度高,器形好。有人說, 林杰的盞一看就是他的東西。 做了八年的盞,他的燒制技藝得到了愛盞人的認可,他也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這時,思想活躍的林杰又有了新的想法:建一座龍窯,做柴燒建盞! 這天,他找到兩個常年在上海做生意的水吉本地商人,他們聊到了近些年隨著建盞勢頭大熱,市場上出現兩種亂象:價格炒作和假貨頻出。兩位朋友愿意投資,為引導建盞行業、發展家鄉經濟做點事,這與林杰的想法不謀而合。 2017年,林杰和他的朋友開始打造“渡頭龍窯”。他將渡頭龍窯的地址選在南浦溪岸的渡船頭村,因為這里曾經是宋代建盞唯一的水路出口。古碼頭雖然已經不在,可是那歷經千年留下的古盞文化氣息卻經久不散。在他的眼里,這青山綠水縈繞的渡頭,正是適合他打造夢想和安放心靈的地方! 花了兩年的時間,頗具規模的“渡頭建盞陶瓷有限公司”在渡船頭村打造完成。仿宋建盞燒制龍窯在2019年4月底正式投入使用。龍窯全長36米,一次可以燒7000個左右的盞。林杰重燃柴燒,不僅為重盛大宋風骨,更是想用柴火的溫度,薪火相傳。 入柴、守火、等待、成器。 窯變充滿神秘而又值得期待,這是釉水與火的一次親密接觸,是鳳凰涅槃般的華麗轉身。正因為燒制過程不可控,所以才會有開窯的驚喜。當那些帶著瑰麗花紋的瓷器從窯中款款而出的時候,你會驚嘆于藝術巧奪天工的魅力。在渡頭建盞展覽區,林杰為我們介紹了幾只粘在一起的“夫妻盞”,一樣的坯一樣的釉,花紋卻有天壤之別,這就是窯變的魅力! 盡量還原宋代建盞的本色是他的追求。林杰說:“要恢復到宋代建窯建盞的韻味,除了器形用手工的能模仿到位之外,釉色還是很關鍵一點。龍窯柴燒的東西整個燒制過程比較長,出來的花紋更有層次感,釉色更接近宋代建窯建盞。” 功夫不負有心人,林杰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成功來自仔細的觀察和思考。他告訴我,建盞非厚重笨拙之物,很多人在這一點的認識上有偏差。宋代對于建盞黑瓷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古窯遺址出土的90%以上都是平民百姓用的東西,這些百姓用的盞不需要很精美,但是如果底款有“供御”“進盞”字樣的建盞都是做工精細、細節處理非常到位的工藝品,因此他做的東西更多是在學習御用的建盞。 在保持建盞胎質與釉色的靈魂的基礎上,為適應現代人的喝茶方式,林杰在盞的器形,薄厚,大小上做細微調整。他嘗試做薄形的盞,將茶盞的實用性和器型結合,讓美觀和實用達到完美統一,這是他創新發展的地方。 林杰的建盞,作為當代建盞非常有代表性的手藝傳承,被央視錄入。2016年4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港澳辦、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等聯合舉行的香港“賞心樂食”美食文化節上,林杰,作為建盞制作的唯一受邀人,帶著他的“守藝”建盞參展,受到業界和香港市民好評。 “做茶盞,不僅僅是生意,而是一種修行,”林杰說,“我不刻意追求茶盞外觀上的華麗,更在意的是,能給多少人帶來感動。”從守藝到渡頭,林杰完成了一次優雅的轉身,他感到自己離心目中的夢想越來越近。 渡頭,將是一次新的見證,更是一次新的啟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