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穆(?-1255):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號“樟隱老人”。祖籍婺源(今屬江西),亦有文載是歙縣(今屬安徽)人,曾祖“祝確”是朱熹的外祖父。父祝康國是朱熹表弟,跟隨熹母祝氏幼居福建崇安。祝穆少年喪父,他應是朱熹的內表侄,就讀書于朱熹家塾,由朱熹親自教學。祝穆20歲時,朱熹命黃榦(朱熹女婿)為他舉行冠禮。乾道初,祝穆與其弟一起隨朱熹到建陽云谷晦庵就讀,受黃榦、蔡元定教誨。嗜書廢寢,手不釋卷,于書無所不讀。青年時,往來于吳、越、荊、楚之間,所到必登高探幽,臨水攬勝,遍訪民情風俗,這為他晚年廣泛著述積累了豐富資料。被薦為迪功郎,后為興化軍涵江書院山長。 祝穆晚年在建陽縣麻沙水南,名其廬“南溪樟隱”,集朱熹生前手跡,匾于廳堂楣額。在廳右小屋取朱熹生前所書“歲寒”二大字,以表古樟之雅。與隱廬相對,又筑小樓四楹,取張南軒所書“藏書樓”三大字,揭匾樓上。在這優美舒適的環境中,開始他晚年的著作生涯。凡經、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輒抄錄”。祝穆“下筆頃刻數百言”。在麻沙隱居寫作期間,撰成兩部文獻性巨著,一是類書《事文類聚》170卷;一是綜合性地理志《方輿勝覽》70卷。他不僅自編書籍,而且自家刻書發行。南宋嘉熙二年(1238)有市儈之徒將祝穆《方輿勝覽》自刻本改名《節略輿地紀勝》翻刻。祝穆上訴保護版權,官府下令“追人、毀板”。 南宋咸淳二年(1266),福建轉運司為保護祝穆《方輿勝覽》不被其他書坊仿刻,專門下榜告示。1238年,建陽祝太傅宅刻印祝穆《新編四六必用方輿勝覽》70卷。書首印有兩浙轉運司、福建路轉運司榜文,禁止翻印。這是現存最早的保護版權的官方文告。 祝穆隱居建陽著述時期,建陽書坊林立,是出版業的鼎盛時期。當時的文人們不但勤于著述、刻書、印書,還很注意版權的繼承保護問題。祝穆之子祝洙家人吳吉之所以告狀,就是為了維護祝洙所繼承祝穆對于其著作的權益事宜。宋明時期建刻的繁榮,在我國圖書發展史上創造了許多“出版史之最”。在傳播理學、閩學方面,出版了我國理學最早的哲學文選,是朱熹于淳熙二年(1175)在建陽編刻的《近思錄》;已知最早使用封面的圖書,是淳熙十四年(1187)出版的《武夷精舍小學之書》;世界最早的版權文告,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福建轉運司榜文禁止各地書坊盜刻祝穆的《方輿勝覽》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