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挖掘機、旋耕機的陣陣轟隆聲,一片片撂荒多年的耕地被攤平、翻新,原本雜草叢生、荒蕪的土地變成寬闊平整的耕地,建陽區漳墩鎮松源村復耕復種現場一派繁忙。連日來,在松源村石苦云山的復耕地塊上,連片70余畝的地里,村民們正按照兩行玉米三行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要求忙著播種大豆,將原來種砂糖桔的撂荒地進行整治復耕復種,為田野增添新的收獲與希望。 作為土生土長的松源村人,松源村黨支部書記李興旺對這片土地充滿感情:“小時候,村子里家家戶戶都種田,我們這一代青年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外出經商,每次看到荒廢的農田我都覺得挺可惜。”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今年以來,漳墩鎮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把撂荒耕地整治作為當前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內容來抓。定期召開專題推進會議,對撂荒地整治工作進行分析研判和精心部署,積極動員鎮村三級網格力量迅速深入田間地頭,對閑置、撂荒土地采用全覆蓋“地毯式”摸排,全面摸清耕地撂荒底數,查清撂荒原因,建立撂荒土地整治專項臺賬。進村入戶宣傳復耕復種激勵政策,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能手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鼓勵農戶自主復耕復種。 “剛開始確實比較難,許多農戶不愿意配合,復耕復種首先面臨的是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的難題,部分耕地因地處偏遠或拋荒年份已久,復耕復種成本高,鎮域內山廣林多,野豬群數量大,多方面壓力讓村民望而卻步。”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通過采取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真金白銀鼓勵復墾種糧等一系列“長牙齒”的硬措施,在資金安排、技術服務等方面嚴格按照政策進行落實,鼓勵支持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發利用撂荒耕地,讓“沉睡”的土地活起來。 “每畝一次性最高補助500元!”李興旺在得知鎮黨委、政府正在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和流轉工作時,主動在村里承包了30多畝耕地。提到今年的大豆收成,他粗略地算了一筆賬:“今年大豆畝產500多斤,收購價是每百斤400元,除去土地流轉、農資、人工等成本近600元/畝,加上各種補貼,還能賺5萬多元。”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優選林下經濟新模式等舉措,在土地“增容積、退低效”上下功夫,在有限空間中“加”出資源,在存量資源上“減”出空間,深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潛力,保障中國小白茶文化產業中心項目等省級重點項目順利推進。 截至2022年8月10日,漳墩鎮已完成1383.25多畝的撂荒地復耕復種,預計今年可復耕2000余畝,為糧食生產和產業振興增添新活力。隨著復耕復種工作推進,漳墩鎮一片片“沉睡”的土地煥發新活力,未來,漳墩鎮將統籌兼顧耕地保護和土地利用工作,全面梳理、有序盤整土地資源,大力探索、因地制宜發展優勢農產品、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牧業綠色高效發展。 作者:余廣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