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陽區黃坑鎮坳頭村位于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海拔1227米,是紅茶鼻祖正山小種的發源地,也是金駿眉的生長地。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讓坳頭的茶葉遠近聞名,眼下,正是制茶的時節,坳頭村今年的茶葉又迎來了大豐收,每年穩定的茶葉品質,得益于茶農們祖輩堅守下來的傳統種植技藝和生產技藝。 這一片是坳頭村盛產肉桂的生態茶園,100多名工人在現場手工采摘。今天天氣好,正是采摘的最佳時機,工人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品質最好的茶及時采摘下來,送到制茶師傅的手中。 鄭永明是這一片生態茶園的主人,也是春園盛云霧茶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在坳頭村,他可以說是古法制茶工藝的第二代傳承人,與他同輩的制茶人,大家共同堅守著父輩留下的傳統生產工藝,一年只采一季春茶。 鄭永明說:“所有的采摘我們只采春茶,采完以后,又讓它自然生長,如果我們無窮無盡的向它索取,采完春茶,掙錢了,又采夏茶,采秋茶,一年四季采,那么這個茶樹的養分肯定不夠,不夠肯定要施肥了,我們就是采取最傳統的生產方式,一年采一季。” 坳頭村的生態茶園大都分布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還有大面積的老茶園生長在生態環境優越的武夷山國家公園境內,原生態的生長環境,一年只采一季的作業方式,讓這里的茶葉品質穩定有保障。 鄭永明說:“我們整個生態環境非常好,生態鏈是平衡的,比如說有蟲子,鳥吃蟲子,它整個鏈條是平衡的,我們根本不需要打農藥去治理,可以自然生長。” 黃坑鎮產茶歷史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開元元年,特別是清中晚期黃坑坳頭的正山小種紅茶,曾獲巴拿馬國際金獎,長期為英國皇室的特供茶品種。如今,經過幾輩人的努力堅守,這里的生態茶早已名聲在外,每到制茶季,都有全國各地的茶商紛至沓來選購茶葉,茶產業發展邁入了快車道。 鄭永明說:“這些老茶樹是我們父輩、爺爺輩,甚至是太爺爺輩留下來的,傳到了我們這一代,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傳統的生產技藝,還有茶園的種植技藝,只有保持這種傳統,才是一種保護,才是一種守護,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傳承下去。” 據了解,目前黃坑小種紅茶制作技藝已成功申報建陽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統計,2021年,黃坑鎮年產茶青660萬斤,產值達9240萬元,茶產業已然成為黃坑鎮鄉村振興的又一支柱產業。(吳淑媛 林晞 饒海燕) |